2013-04-03
画史记载,水墨画起于盛唐时期的王维,但南北朝梁的萧铎在《山水松石格》中便提到了“高墨犹绿,下墨犹赭”的论点。显然,在王维之前的200多年前,就有人在理论上为水墨具五彩做了先声的铺垫。以至于后来的“运墨而五色具”(张彦远)、“或用墨色,如兼五彩”(殷仲容)、“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王维)等,都为水墨画的发展和盛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的道家以“清淡”为宗,反对五颜六色的艳丽之美,于是就有了所谓“五色乱目”、“返朴归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等等,这些思想和古代画家的“摒弃五色,代之以墨”的美学观如出一辙。两脉暗合相通的审美思想的交汇合一,预示着中国画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中国水墨画的新兴。
元代的士人阶层在水墨画演变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经历了激烈的社会动荡和时代的巨变,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道家的“出世”思想贯穿了大部分文人的意识形态,他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世道人生,以一种无求于世、自我愉悦的态度致力于绘画创作,人生的失落使外部的色彩世界对他们失去了诱惑。因此,在创作上对自然界中的色彩也就失去了兴趣,于是,他们借助水墨重新建构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真与美的所在,“随类赋彩”渐渐湮没于“水墨”中。水墨画——终于逐步形成了独具审美内涵的表现形式。
我们有理由相信元代的水墨画开启了中国绘画从写实通向写意的进程,从而使中国绘画跨上了一个新的层面。
元代的花鸟画虽不及山水画那般挥写自如,但那种以墨代色的渲染,所赋予花鸟画别具一格的情调和意境,却是淡雅而宁静的。画家在追求笔墨情趣及“书画同源”表现形式的同时,秉承并发展了宋代绘画的审美内涵和苦心孤诣、炼气于骨的创作态度,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准。
综观中国绘画史,水墨花鸟画有着极其辉煌的一页,古代文人借助清水淡墨、一页素笺托物明志和借景抒情,每一幅作品都记录下了他们的思考和追求,但正是这清水淡墨所铸就的这种崇尚主观意趣的绘画形式创立了中国绘画史上的最高品位。
明范允临在《输蓼馆论画》有云:“学书者不学晋辙,终成下品,惟画亦然。”“衡山皆取法宋、元诸公,务得其神髓,故能独擅一代,可垂不朽。然则吴人何不追溯衡山之祖师而法之乎?即不能上追古人,下亦不失为衡山矣。”此话虽有偏颇,但在当今画家思考中国绘画的未来走向之时,这种“传薪承绪,托古改制”,师“古”而不师“旧”,追溯古人,开启新路,则仍不失为它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