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5
朱全增,山东莒县人,1956年生,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山水、花鸟画。作品在国内、国际的大型美展中,十几次获得大奖、金奖、银奖、铜奖等。有十几件作品被中南海、天安门城楼管理局、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妇女活动中心等单位和省、市博物馆、纪念馆收藏。1990年至2005年,分别在济南、广州、深圳、珠海、东莞、香港、杭州等地及日本、韩国等国成功举办了个人美术作品展览和联展。传略被几十种专业大辞典收录。出版有《中国画集》、《朱全增画集》、《朱全增国画新作集》、《朱全增花鸟画集》。
王界山(空军文艺创作室副主任、著名画家):朱全增是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几十年来在艺术的园地里默默耕耘,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感染力的好作品,今天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有人在看了朱全增的画之后感慨颇多,称他的画厚重大气、洒脱自然,笔下流露出对人生的诠释,“画为心迹,言为心声”。的确,他的画充满了生命的喜悦和欢乐,是自我心声的表达。他的画体现了他的性格——山东人的豪放。
夏硕琦(《美术》原主编、著名美术评论家):山东一向是出名画家的地方,朱全增正是来自山东,所以,今天能参加这个画展我非常高兴。心象·自然,这个画展的题目很好,给我的第一感觉特别深。目前,写意画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有相当数量画家创作的作品流入套式化,画中看不到作者本人。看朱全增的画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总结出四个字,即心象风景。这四个字应该是他心中对大自然的感叹、对生活的情感。有些画家由于缺乏审美激情、审美情感,画出的画往往缺乏激情。朱全增的画讲究“气”,是一种心灵的闪光。气概成章,用笔墨形式展现出的一草一木,这是成功以及有所突破的地方,也是最为可贵的一点。中国艺术特别讲究“气”字,比方说作家写书先做“气”,我们就是通过他的气息来感受他的激情。朱全增的画在创作上就是这种感觉——他通过意境的结构以及意境的营造来体现生命的存在方式。朱全增的画冲破常有的形式,表达了对生活、对自然的一种情怀。
每件艺术作品都有它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我建议朱全增的画在造型和笔墨上能够充分地利用这种气息去创作、去追求,在笔墨上更进一步,以达到内外统一,使其更有内涵、更协调。
另外,在造型上需要进一步探讨。
刘曦林(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美术评论家):我于1958年考入山东师范学院,和朱全增是校友,以前曾多次在一起交流过。今天,看到他的新作感觉有很大进步。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他确实在潜心研究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他经常去云南写生,画了大量的花卉、树木,体会到了写生的魅力。我刚才看了他画的木棉,觉得很好。从他作品的构图和笔墨上我看到了他的提高和进步。现在的画能否超过古人很难讲,尤其是画梅花,我们只能从另外一个审美角度来体验。第二个进步是他的画在笔墨方面、格调方面有所提高,这一点在他的作品里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另外我提两点,花木有心,画家要用生命来作画,要借花木来表达人的情感。画的虽然是花鸟,其实表达的都是人的美好情感。希望朱全增以后的画能够在客观的基础上朝主观方面倾斜,尤其应该倾斜于自己主观上的情感,以新的思维方式朝着新的方向迈进。
朱全增是山东人,山东人老实,画画过于认真。朱全增用的笔墨是“半工半写”,希望他的画能够在没骨方面多下工夫,在笔墨上还可以再放开一些,特别是在画树干、树的分叉上要有自己的风格。有了这种风格,感觉就会大不一样,希望以后能注意这一点。相信再过十年,朱全增的画肯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王镛(著名美术评论家):当代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是千篇一律,冲破传统笔墨程式的作品不多。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好的画家,只是缺乏有新意的好画家。而朱全增的花鸟画有一定的新意和突破,这一点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他的画境界阔达,吸收了一些山水画的特点,三远透视尤其是深远透视,表现得耳目一新。目前,能够把山水画和花鸟画结合起来的画家很少。云南画家王晋元的作品特点是比较幽深,而朱全增的画则比较阔达,有着很大的气势。画不在于画幅的大小,一幅小画同样让人感觉到它的大气。朱全增的笔墨有着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说一幅画的笔墨和色彩不能兼容,如果又注重笔墨又注重色彩,给人的感觉就很俗气,而朱全增的笔墨和色彩处理得非常脱俗,笔墨结构发挥得比较好,达到了和谐统一。他画的树干偏重于粗大,构成了整幅画的框架和特点。
另外,有两点建议:第一,希望朱全增以后作画能适当限制自己的题材。人们熟悉的题材可以少画,较罕见的题材可以多画些,要在相对陌生的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余地。第二,希望他能进一步处理画的虚实关系。虚实结合很关键,也是最高境界。笔墨的虚实关系要更有开拓力,让人一看就有诗意。笔墨还可以更放开一些,太实则显示不出效果,中国艺术本身就是虚实相结合。
陈醉(著名美术评论家、画家):朱全增的作品给人总的印象是一种追求,是心灵上的一种震撼。他的画有以下特点:一、画幅较大,特别重视枝干的刻画;树干画好了,大的支架也就撑起来了;二、朱全增对传统技法的掌握比较扎实,笔墨掌握非常熟练;三、重视色彩效果的运用;四、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素材的采集,体现出一种追求。这有一个阶段性的感觉、有一个过渡的感觉。他画小画比较熟练,但是,这种传统的手法用在大画创作上不太协调。对于一个画家来讲,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运用,没有好和坏的区分,只有画得好与不好。对于一个画家来讲首先要认准自己的方向,要知道如何运用线条的和谐。可以很写实,也可以很抽象,写实或抽象都能把画画好。希望朱全增能够把握好自己想要摆脱和所追求的东西,使作品以更新的面貌出现。
沈学仁(著名画家):这些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看到过很多画。一幅大的画用很细的线条表现出来是很不太容易的。朱全增的画很好地反映出了他开阔的心胸。他的画树干和树枝结合得都很好,尤其是莲花和莲蓬杆画得非常通连。《大塘放歌》这幅作品就是一幅表现力非常强的佳作。
贾克德(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画家):朱全增这几年画出了很多大作,画里有很多新东西。他的木棉和石榴画得都很好,画出了功力。我认为,画大画就应该用大笔,既有色彩又有形象,否则整体画面就会显得有点干,缺少水墨。整幅画应该有气、有虚实关系,这样的画才会更加耐人回味。我为朱全增创作了大量的新作而由衷地高兴,希望他通过学习、借鉴,取得更大的成就。
吾如仪(著名画家):朱全增的画有一种大丈夫气,木棉树有着英雄气概,应该把这种气概表现出来。
石延平(著名美术评论家):朱全增的画表现了生活物象,是心与结合,他把心中理解的美表现出来了。画幅很大,构图很不容易把握,而把画的整体布局处理得很得体,色彩搭配得也很得当,布局很从容、很和谐,把自然与情怀有机地结合。
朱全增如果能够把笔的灵性和墨的华滋进一步思考,就会有更大的成功。
尚建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诗人):当看到朱全增的画时,我感受到了2006年的春天已来临。我是作出版工作的,也是一个诗人。常言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从朱全增的画里面找到了诗的意境。另外的感受就是看到了他的画我就想写诗,萌发了我的写诗欲望。
高润祥(空军报社文艺处处长、著名作家):朱全增的画传统意味很强,笔墨很好,以前曾看过他的画,今天再看他的画发现内在的东西多了。从他的画里感觉到了山东人的豪放。这是一种风格的体现,同时又是作者修养和意境的提升。
毕庶先(著名画家):我和朱全增相识多年,感情很深厚,可以说是无话不谈,既像知己和朋友,又情同父子。今年他正好50岁,我84岁,从年龄来讲,我可能还可以,从成就来讲,真是不应该坐在这儿。今天参加这个研讨会见到了很多位过去我心目中很尊敬的专家。我很高兴听到大家对朱全增提的这些要求,我觉得很好。特别是刘曦林先生提的再过十年,在这个地方再给朱全增开个研讨会,我相信那个时候的研讨会能比现在好得多。
刘玉华(著名书法家):我个人认为,全增的这次画展就是进京赶考、龙宫探宝。今天我听到很多好的评论,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很感谢各位老师、同道对朱全增的直言和真言。相信他一定会继续努力,多创作出富有艺术个性的精品佳作,力争营造出自己的艺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