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板块在这两年其他艺术板块的相比,发展相对迟缓,今年苏富比尤伦斯重要当代艺术收藏专场的拍卖会上,总成交额高达逾4.27 亿港元,100%的成交率,无疑给今年的当代艺术拍卖市场打了一针兴奋剂。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张晓刚稳坐当代艺术榜单首位,不仅刷新画家个人的历史拍卖纪录,也再次刷新当代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无论如何当代艺术又回来了,看看当代艺术市场是如何走出阴霾的?
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热钱持续涌入到艺术品市场
当代艺术的强势回归,首先离不开大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经济的繁荣是基础。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也为稳定物价留下了压力,通货膨胀日益严重。从2008年11月起到2010年12月,国内银行信贷就达到19万多亿元,26个月的时间信贷增长是以往5年的3倍。2010全年CPI同比上涨3.3%。2011年第一季度CPI同比上涨5.0%。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预计,今年二季度国内CPI涨幅在4.9%-5.1%,下半年要略低于5%,全年实现4%的难度较大。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使高质量艺术作品成为人民币保值的避难所,也使得持有此类资产的收藏家从中受益。再加上股市的低迷,房地产热钱的部分撤资,国外的自然灾害与局域战争的等诸多原因,更多热钱涌入到中国艺术品市场。
拍卖行主推早期精品,藏家更看重其艺术史中的价值
金融危机以后,主要藏家与投资客变得更加理智,更在乎的是艺术品的传承与其在艺术史上的价值,艺术家的成名作最受藏家青睐。为了能获取他们的作品,哪怕竞价超出了拍卖前预估也毫不在意。2009年后年几个主要的拍卖行纷纷加强对重要当代艺术作品的征集,拍卖目录上满是艺术家的早期精品。尤伦斯的藏品抛出,使得今年的苏富比春拍上更是精品云集,张培力、王广义、耿建翌、余友涵、丁乙、关伟、刘炜、李松松等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在苏富比春拍中均也创下了之个人拍卖纪录,仅尤伦斯专场就有12件拍品超出1,000万港元成交。
2010年秋张晓刚的作品《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1992年作首次亮相拍卖市场并以5,218万港元成交远高于估价为2,100—2,300万港元。这幅画被认为是张晓刚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它继承了画家早期超现实主义的题材和表现主义的笔触,转入中国历史及民族命运的主题,后来延伸出“血缘:大家庭”系列。刚结束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件创作于1995年的《血缘:大家庭》估价为3,500—4,000万元作品,以5,666万港元的高价成交。而刷新画家个人的历史拍卖纪录,以及当代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生生息息之爱》(三联作),以逾7,900万港元成交,远高于估价2,500 万至3,000 万港元。这件作品起创作于1988年,是张晓刚艺术生涯早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并曾于1989年参加首届《现代艺术大展》,作品对生命发出最原始的探索和询问,仿佛与法国后印象派大师高更(Gauguin)遥远的对话,是集张晓刚早期艺术思考的经典之作。
历史的重新梳理,当代艺术被“正名”
2008年以后有两个大型的展览不得不提。一是在2008年当代艺术一片萧条的环境下,798圣之空间推出大规模的展览“个案—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就像一个巨大的party把艺术界的老中青三代汇聚在一堂。二是耗资1800万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当代艺术史上最豪华展览“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虽然批评声讨居多,却使得吕澎以接近一个亿的金额,荣登某媒体的2010艺术经纪榜单第三位,并调侃:“改造历史这样一个大卖场连国家都动用了,这样的力度,成就了大陆艺术经纪人的头牌。”虽然这样的梳理仍然是站在上个世纪的角度,缺乏新意,在对当代艺术知识宣传与普及等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另一事件,2009年中国当代艺术院正式挂牌成立,院长为罗中立,首批受聘于中国当代艺术院的22名艺术家名单包括罗中立、徐冰、许江、韦尔申、蔡国强、张晓刚、曾梵志、方力钧、岳敏君等。并在201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建构之维——2010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在中国主流艺术的边缘流离了三十几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终于被祖国母亲张开双手纳入温暖的怀抱。抛开当代艺术的前卫性来讲,好的一方面,当代艺术被“正名”也说明很难被社会接受的当代艺术,经过新时期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接受,也将带动一批新藏家进驻当代艺术市场。
艺术家推出新的的作品寻求突破
2007年艺术界除了“百万”、“千万”的关于艺术市场的热门词汇,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商品复制”、“艺术加工厂”的批判。这些被市场认可的艺术家在市场高潮过后,也在纷纷尝试新的创作寻求突破。最先转型最早较为成功的是曾梵志与他的“乱笔系列”,2008年香格纳画廊举办的曾梵志个展《太平有象》,是此系列作品的集中亮相。“乱笔”系列作品目前在市场上出现的数量不少,价格相对也不低。目前乱笔画法最高价为“天空系列”2010年在罗芙奥秋拍上以逾862万元成交。
张晓刚于2008年11月在纽约佩斯维尔登斯坦举办的《修正》个展,被《2009亚太艺术年鉴》杂志,评选为“2008年十佳画廊展”之一。入选的原因为“张晓刚抛开了他众所周知的《大家庭》系列,在佩斯做出了一次彻底的改变。展出的《绿墙》系列油画将艺术家对内心的探索与带有中国集体记忆的独特的‘绿色’结合在一起”。随后2009年张晓刚在佩斯北京首次展览推出个展《史记》,全面展示2008-2009新作,包括钢板绘画、雕塑和装置等作品,全部为首次亮相。通过对独特材质的运用,将现实中的“景”、“物”、“自我”与诸如胎记般的斑痕、集体性的图示符号、手写日记等带有历史记忆的物品形象融合在一起,以全新的艺术形式继续深化有关“历史和当下”的主题,部分新作中,艺术家创造性地在作品中将思想与形式直接结合,是对古代题画诗的延续和发展。
收藏中心从西方到东方的逐渐转移
早期当代艺术收藏家主要来自欧美,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正被中国与亚洲人所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和资金涌入艺术品投资市场,国内外的大小拍卖场上都能看见华人奔波的身影。实际上无论在佳士得还是苏富比,很多当代艺术的购买者都是大陆人,只不过是成交在海外,在国内更是这样,这是当代艺术市场慢慢回到中国大陆本土市场的有力支撑,这个才会是一个健康的,回归真实的市场。
当代艺术市场的健康与繁荣发展,绝不是十个张晓刚可以引领的,一线拍卖明星的天价作品毕竟数量有限,市场也需要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少拍卖行、画廊都在积极寻找下,将来能进入史册的青年艺术家来支撑,所以当代艺术还有一段很曲折很长的路仍要走下去,其历史也将继续的书写下去。
来源 : 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