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2日 17:13:17
点击率:2382
似乎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时间起点,中国当代艺术就已经在一个小众圈子中存活了30年,并一度随着拍卖市场中曾屡屡爆出天价的眼球效应,从小众走向大众。然而,在小范围内备受推崇甚至“玩”得不亦乐乎的中国当代艺术,真的能被大众接受吗?它的普及之路还有多远?
当代艺术普及不易
2011年9月4日,由成都K空间筹办的《中国当代艺术30年系列展》拉开帷幕,项目负责人杨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信心十足地表示,此次系列展除了陆续展示30位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艺术家作品外,更重要的是在之后4年多的时间内,邀请在中国当代艺术圈中颇有影响力的评论家吕澎(微博)担任主编,将这30位艺术家的作品以及艺术风格编撰成一套具有大众普及功能的丛书推往市场。
然而,一旦承载了“普及”功能的重量,杨凯的计划仿佛就多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同时也注定了会在这条普及之路上遇到各种荆棘。
杨凯的首展选择了刘庆和的作品,与中国当代艺术中在大众中普及力最广的张晓刚、岳敏君等人的作品相比,刘庆和在艺术圈内外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普及刘庆和的作品具有一定的难度。
这样的难度从一开始就困扰着杨凯,他向记者介绍说,首先中国当代艺术圈的很多人就对项目持有怀疑态度。“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想请一批圈中具有影响力的批评家、策展人组成专家团队,共同推出40位代表中国当代艺术30年实验性、开拓性的艺术家名单。”然而,杨凯很快发现,这个名单的取舍多少具有“得罪人”的个人情感因素。
最后,经过一番努力和游说,包括吕澎、冯博一、鲁虹、李小山、王林、靳卫红、俞可、高岭等在内的知名批评家加入了项目运作的行列。在展览现场,记者遇到了俞可和靳卫红,前者的《实验报告——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报告》在艺术圈内影响颇大,后者是《画刊》(原《江苏画刊》)编辑部主任,他们向记者说,参与杨凯的项目,重要的是看重了“普及”二字。
除了来自艺术圈本身的怀疑,资金可能是普及工作中更大的障碍。经粗略估计,仅30本艺术丛书就需800万元人民币,加上40个个展的策划、作品运输、展览费用等,K空间在对外的信息公布中称共需3000万元人民币。而杨凯则在私下对记者介绍说,如果真想达到普及的目的,3000万元只是杯水车薪。
这样一笔庞大资金,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企业背景很难支撑,杨凯也因此曾寻求相关政府的资助,答复是,很支持,但仅仅在于精神层面。据记者了解,目前3000万元经费已通过各种途径筹措完毕。
不过,令杨凯欣慰的是,以刘庆和为首展的第一个普及展已经拉开序幕,只是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中,一个插曲依然令人回味。那天,一位成都当地记者向包括刘庆和、靳卫红、俞可以及在场的每一个当代艺术圈中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我的女儿只有7岁,当我带她去看中国当代艺术展的时候,如果遇到像‘绿狗’‘裸女’这样的画面时,我该如何向她解释,难道艺术不该是美的吗?”
这个疑惑,是大众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疑惑,也许正是杨凯们想要解决的疑惑。
作者:毕武英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