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青(教授,著名艺评家、文物收藏家、鉴赏家)
认识秋童先生,已有不短的日子。因为作为一名文化节目主持人,我要经常为一些书展主礼、剪彩及参加两岸三地的画展,所以时不时会遇到一些喜欢我节目的画家,秋童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说我主持及监制的《文化风情》节目他每集必看,对我本人亦赞赏有加。
慢慢的,我开始留意其人、其作,逐步发现秋童先生是一位全能型艺术家,从水墨到油画,从版画到水彩,他创作的领域涉足宽泛、相容并蓄、取长补短便成了他艺术生命的写照。他为人谦和善良、做事从容淡定,从艺虚怀好学,因而读他的水墨花鸟,尤其是独树一帜的都市水墨画作,仿若清风徐来,荡涤俗世的尘嚣,令人如沐春风,轻松怡然。
正如秋童先生在其画作《随心集》前言中所云:“凡作画,意在笔先,见境生情,境移心移,心境交融,笔意随心而发,以笔抒情写意。夫观摩物象,潜移默化而成意,心意发而意境生,后纵笔挥洒,或笔走龙蛇,或天马行空,或铁线游丝、轻描淡写,各适所宜,写己发之意,抒心中之情。而勉强提笔,东拼西凑,张冠李戴,牵强附会,无病呻吟,结果是画不成画,法不成法也!即使成画,也无品格可言,徒劳耳!”这段随心之言完全道出了秋童先生的作画之道;而且纵观其近些年的作品,他在努力追求气韵天成,水墨浑然的自然效果,设色方面也追求清淡、雅致、墨色为上的更高境界,这在《王秋童作品集》中的《十里荷香》、《消夏图》、《西湖六月》、《月晓风轻荡碧波》、《荷香入室》、《长天秋水碧》、《接天莲叶无穷碧》、《出水已自香》等作品中已有所表露。他通过水、墨、宣纸将水墨淋漓的效果表现得一览无遗,这正如王维所云“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就是说水墨体现了自然的本性,反映了大自然的活力,只有水墨才是真实的,所以中国有个成语叫做“颠倒黑白”,黑白才是世界的代称。在中国艺术家的眼中,这正是宇宙的形象,世界的形象,一片墨气淋漓的世界才能表现的大千气象,所以清代画家石涛说“墨海里放出光明”。
在墨的海洋中,秋童先生一直在追求光明澄澈的宇宙精神,因而他的艺术便显现出一种纯情的率真和忘我无忧的境界,因此,他笔下的荷花便有了一种浓浓的禅意,不时透着天真烂漫的道者情怀。而秋童先生画荷,他对荷花的色彩的新意识不是从具象的本身取得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重新构建的历程,因此他笔下的色彩也同时具备了双重身份,既是具象的本色,又是具象色彩的意象形式。他的色彩是感性的色彩,他的感性是色彩寄托的感性。他的花鸟画整体看来清新、灵韻、幽远,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所标榜的崇高品质,因此他的绘画不是空间的意象艺术,既是载情的,又是载道的,凸显出东方传统绘画艺术的高格调。
当然,让秋童先生蜚声画坛的还不只是上面所谈的水墨花鸟,反而是他凭借自己在香港三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思考,创造性地在钢筋水泥的“石屎森林” (广东话,石屎指水泥)中表现出来的人文诗歌——都市水墨画。这些都市水墨画中,承载了繁华大都市的时代印记,记录了都市人不同的梦想、困惑和失落......而在目前这种人文沙漠化、精神空壳化的现代大都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高楼的林立,大厦的海拔,灯火的璀璨,熙攘的人流,未必就代表着社会文明的提升,幸福指数的提高。透过秋童先生笔下的《夜香港》、《夜上海》等系列都市水墨画,让我们深深体悟到这既是对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赞歌,也是对正在逐渐逝去的理想家园的一首首挽歌。
秋童先生笔下的都市水墨,采用点彩式的笔触,在虚实空间里形成一层一层的叠追,近看远观都会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官,放眼望去,大城市的感觉尽显,这对于生活在上海和香港等大都会的人来说有着最直接的感触,钢筋水泥的压抑令人几乎喘不过气来。在似曾相识的情境中,在灯光迷离的闪烁中,每个人都可以回忆到自己过去的生活,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城市。《夜香港》系列,秋童先生将香港的繁华热情表现得洋洋恣肆,炫丽的霓虹、醒目的广告牌、繁忙的港湾,都无法让你忘记都市的喧嚣和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以及有着饱满的物质,却精神生活日益贫乏的城里人。所以,他寄希望于《田园诗乐》《烟花江南》这类作品,把我们似乎带回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时代,眼前一片宁静淡雅的田园风光,技法、笔触、材料这些绘画思维已然全无,所有的思维都交给感官,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回归感,回归到原本清净的内心世界。
所以,通过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王秋童,一个感性的王秋童,一个有着诗意向往,又有着凡人不能解脱的尘世情缘的矛盾综合体。四十多年绘画生涯,三十多年的都市生活,承载了秋童先生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沉思,这些都幻化成其笔下的一幅幅画作,幻化成一股股清气,溢满乾坤......
王明青于香港【静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