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母亲曾经说过两句话,潘鸿海至今还记得十分深切。那第二句话是:“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
人多的地方,自然很繁华,但是也会很嘈杂,虽然热热闹闹,大多散开之后会很冷落,很凋零。人多嘴杂,熙熙攘攘,泥沙俱下,怕万一有个什么闪失。不如平平稳稳、踏踏实实、认真刻苦做件自己愿意做的事,心安啊。一位善良慈爱的普通平民母亲的拳拳之心,是那样的宽厚和豁达。四十多年不间断的绘画生涯里,这句话,对于潘鸿海来说,已经不仅是人生行为的准则,好像还是在冥冥之中引领他创作探索的艺术哲理。
在墙壁上挂满了大小不一的油画新作的画室里,有一缕缕好闻的香气流溢,天地豁然间好像开朗了许多。随意摆放着的古玩、瓷器,又让时空变得多了一些通透。就地铺开一幅幅水墨画作,感觉真的是很好,也很独特。潘鸿海的水墨画似乎只有两个题材,一个是水中金鱼,另一个是水乡少女,都很灵动,很秀丽,没有孤芳自赏的空灵桀骜,也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笔墨炫耀,是那种很亲切、很实诚的祥和的甜美。我忽然想到中国艺术家们历来非常虔诚的一种态度叫做修炼,每个人的造化如何,并不全都是自己想要的结果。终年不断地修炼,一如宗教信徒每个礼拜的功课,精神便都全部寄托在永无止境的过程之中。享受这种生命体验的快乐,远超越世俗褒贬、职业评估的价值。然而,在现时,那是怎样难以清纯、难以确认的境界啊。艺术规则不断在颠覆,文化价值随时在变迁,对于画家,无尽的诱惑和纷乱的困扰,足以让人无所适从,命运和性格便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领着他们走向难以预测的未来。因此,我感到,潘鸿海是幸运的。他在水墨画作领域中的突破,和他在中国油画创作上的成就一样,得益于“不到人多的地方去”,得益于四十多年未曾中断的修炼,得益于生养了他并让他始终感恩不尽的江南水乡。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有许多传世杰作,也有许多经典画论,那是典藏的、辉煌的、无容置疑的。她的精髓,正是在不断地被革新中焕发着青春的生命力,使得当今的画家们能与百姓作无障碍的亲切交流。潘鸿海的水墨江南中充盈着气韵的生动,便是得益于对不朽传统的感悟。大约从十几岁走进美院附中校园那时候开始,有过正经学习白描和临摹碑帖的过程,以后虽然学的是油画,可整整九年的正规学院教育,耳濡目染,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早已成为心向往之的崇高境界。到得近二十年,在他的一系列江南风情油画风姿绰约为世人赞赏的时候,应该说是不经意地把流淌于血脉之中的情愫,直接以水墨形态倾诉出来,所以是那样的不羁,那样的自然而然。中国画论中有“法无定法”的表述,说白了就是从心所欲,把自己心中的感受自如充分地诉诸于画作。而每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画家,对于人文和自然的感觉是各不相同的,潘鸿海选择水中金鱼和水乡少女作为他表达感受的艺术符号,就是他此时此刻感到最好的和最有意味的形式。
曾经有多次的机会,他被邀请移居异国作画,也有不少画家选择异域风情作为绘画题材。然而,潘鸿海始终没有离开江南水乡,始终从江南现代生活情趣中提取艺术创作的元素,所以,他的油画,是中国油画,是江南风情油画,他的水墨世界,也同样是江南水墨世界。这种坚定执着的本土艺术观念,成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范。
绘画艺术品格的创新,常常是由个体的秉性独特的艺术家潜心追寻个体独特的艺术元素推进的。散见在现代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美的资源,有各式各样的特质,发现美是一回事,表达美是又一回事。潘鸿海汲取了现代江南文化中最令人神往的恬静优雅,提炼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其成为极平民化的艺术情感流露,衍化成淡淡的赏心悦目和静静的乐在其中。无论是春、夏、秋、冬的水中游鱼,还是琴、棋、书、画的文雅少女,不可忽视的精华在于其中无处不在的现代感。而且,不是那种剑走偏锋的前卫,也不是故弄玄虚的抽象,而是伸手可及,朴实亲切,因此而有可能生成一种人见人爱的心灵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