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半唐斋里一学人——记王伯敏教授

2012年10月10日 09:23:26    作者:N/A

    半唐斋,乃王伯敏教授书画之斋。之所以取“半唐”之名,是因为斋中除藏有原始时代的石器、彩陶;殷墟的甲骨;明清及近代的名家书画外,还有数件王教授所珍爱的唐代藏品,故称之曰“唐斋”。但王教授又自谦所藏唐物甚少,仅一鳞半爪而已,于是便有了 “半唐斋”之称谓。多少年来,半唐斋里麝墨飘香,湖笔如林。“纵然湖上书楼小,子夜案头天地宽”。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波兰、匈牙利、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瑞士、新加坡及港、澳的专家学者,都曾专程访问过这小小的“半唐斋”,对中西艺术作古今纵横谈。 

    王伯敏, 1924年生于浙江黄岩,后由温岭的王氏人家收养。这王家乃书香们第,且家藏名人书画颇丰。伯敏自幼天资聪慧,举止文雅,深得王家人的欢心,其养母常带伯敏远游名山秀水。6岁那年,伯敏入私塾读书。启蒙老师林子谦,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他深爱伯敏的机敏好学,勤奋刻苦,赐名曰“伯敏”。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良好的启蒙教育,秀丽的江南山水悄悄地滋润着王伯敏幼小的心灵。他喜文学,爱书画,通音乐,11岁时便有诗作《石夫人图》,次年作诗《登石牛岭》:“三月西城外,烟笼岭下川。石牛无介事,日日卧山巅。”王伯敏利用课余时间尽情的观赏家藏书画,这些翰墨陈香深深地影响着他,少时便有画作《松鹰图》参加了温岭地区之画展。王伯敏自幼爱好音乐,尤喜弹琴,七弦古琴直到现在仍不离身边。他用“高山流水”之韵陶冶着自己的情操。少年时期的修养与教育为后来王伯敏成就为“百年一遇的一代宗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王伯敏考入刘海粟任校长的上海美专西洋画系,得到了美术界前辈俞剑华的精心栽培。当时的上海美专民主自由的学术空气甚浓,为王伯敏的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曾多次在众多的刊物上发表有关画史方面的文章。次年,王伯敏美专毕业,考入由徐悲鸿任校长的北平艺专研究班。这年的12月18日,王伯敏备上红地毯、大红烛,由黄震寰陪同来到了北平石附马胡同后宅35号,跪拜黄宾虹为师,从而成为黄宾虹最后的入室弟子。香港学者钱学文先生曾说:“黄宾虹生前弟子20余人,然成就卓著着仅有3人:北京李可染、南京林散之、杭州王伯敏”。并称赞王伯敏著作宏富,屡有创新;作画根深源正,笔墨精湛,实为当代著名的美术史家、画家。黄宾虹先生在90高龄仍写诗称赞王伯敏:“一个瓯山越水人,长年劬学竹相邻。论评南北千家画,君有才华胜爱宾。爱宾,即唐代杰出的美术史论家张彦远。

    在北平期间,王伯敏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沉浸在未名湖畔的红楼图书馆内,如饥似渴地汲取多方面的知识。受北大革命传统之熏陶,他积极参加北平学生返迫害反饥饿的爱国民主运动,同中国文化界的长辈胡适、徐悲鸿、冯友兰、季羡林等多有交往。从此步入中国文化界这个壮丽的舞台。

    1948年秋,王伯敏先生北雁南归。在温岭师范学校任国画、语文教员。这期间王伯敏与浙南游击队交往过密,他一边从事教学,一边从事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王伯敏被温岭县人民政府任命为首任文教局长。1952年王伯敏先生调入杭州,任教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朝夕侍从在黄宾虹大师膝前,早晚聆听大师的教诲。从此,王伯敏教授便在西子湖畔半唐斋里潜心写史作画。

    “一生治史三更月,半世挥毫万里行”,王老一生勤奋过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用生命点然的火把,以惊人的毅力锲而不舍地在美术史的长河中探索。终于著成《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版画通史》等4部巨著,主编了《中国美术通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和《中国民间剪纸史》等,可谓“七史罕人。此外,他还有其它30余种专著问世。

    读书倦了画云山,落墨灯前不令闲。淡淡浓浓多是趣,小舟添在水湾湾”。王伯敏教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美术史论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山水画家。凭借着深厚的史论基础,他的绘画创作水平远远超出了一般专业画家的水平。他的画作既有传统的意蕴,又具强烈的现代感。他用笔大胆,水墨交融,使云雾海天浑然一体,透出了山水画气韵的真髓。王伯敏教授自创了一套“渍水”、“凝水”、“泼水”、“铺水”的画法,使得画作的水气、墨气、灵气融为一体。如《芦江》、《江上清风》、《黄岳雨雾》等作品皆是空灵透逸,烟雨空濛,有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境。

    1961年,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刘江先生在杭州任教期间,曾是王伯敏教授的近邻,得以常去半唐斋请教,二人屈膝畅谈书画艺术。其间,王伯敏主动将自己的《古肖形印臆释》的草稿本借给刘江,让其带回家去研究。刘江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研读,并绘录了图稿。这件事给刘江的印象极为深刻,终生难忘。一个史论工作者所著的作品,在出版之前主动借给一个以学印为主的同行去学习应用,丝毫不考虑自己研究成果的保密性,王教授的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王伯敏先生慈悲为怀,一生所做善事甚多,可谓功德无量。凡有社会公益活动,王老当仁不让,讲学、题字、作画分文不取。曾多次慷慨地向杭州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浙江省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等单位捐献个人书画、手稿、著作、收藏品。2008年5月20日,他积极参加:“共献爱心抗震救灾”书画义卖活动,向四川地震灾区捐出多幅书画佳作,其中一幅《大奇山图》就拍得善款50万元。

    为了获取第一手的创作素材,1962年,王伯敏教授只身考察了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共有洞窟490多个,王老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每一个洞窟都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考察,作了详细的记录。当时的莫高窟尚未进行整修,无人管理,每个洞都是敞开着的,任人自由出入。有一次,王老爬上一个较高的洞窟,梯子翻了,等了许久,仍不见地面上有人走动,王老逐渐恐慌了起来。四周荒漠一片,除了风沙凄厉之声外,静得十分瘆人。几个小时过去了,看见远处有个黑影在移动,王老大声疾呼,那人终于听到叫喊声,才使王老免遭一劫。

    在花甲之年,王伯敏教授还不畏艰险地考察了克尔孜千佛洞,考察了乌鲁木齐和南疆;在古稀之年,王教授又考察了广西龙川紫霞洞。60多年来,王老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登岱顶,上峨嵋,过河西,出阳关,走云岗,越贺兰…….正如他在《治史》诗中写道:“治史人怜万里行,西风客里黑沙城。  残碑断处斜阳淡,隐约驼铃似箫声”。每次考察过后,王老就把考察中的笔记和照片系统地整理成册,以备后用。正因为王伯敏教授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洒下这么多辛勤的汗水,才结出了如此丰硕的艺术之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伯敏先生现为中国美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术史论家、画家。20世纪90年代初,获国务院为其颁发“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奖。2009年12月25日获中国美术界最高奖——首届“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2011年6月24日被中国国家画院聘为中国国家画院院士。

    正如王老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字一个字在我的笔底下流淌出来,而时间也一秒钟一秒钟在我的笔底下过去,只有爱惜光阴,才能完成我的那些作业。”



此作发表于2012年3月《收藏与投资》“大家”栏目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最新作品

名 称:云山幽隐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云去空山青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烟含山作影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诚聘英才 | 加盟代理 | 书画租赁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作品征集 | 交易声明 | 联系我们 | 访问量:62660365
版权所有 2012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浙ICP备05050093号-2 地点:杭州市长生路58号西湖国贸中心706室
电话:0571-87558039 87558040 传真:0571-87558037 E-mail:chym88@126.com 服务QQ:449363274 技术支持:博采网络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