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2008年1月20日下午3时
展期:2008年1月20-30日
指导:浙江省文化厅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浙江省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
主办:浙江皓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参展画家(按出生年排序,同年出生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伯敏 朱颖人 孔仲起 吴永良 童中焘 马其宽
吴山明 姜宝林 徐家昌 卓鹤君 徐君陶 梁平波
何水法 张伟民 王大川
尉晓榕 王 赞 胡寿荣 顾迎庆 何加林 何士扬
马锋辉 张 捷 罗剑华 袁进华 卢 勇 韩 璐
方 正 吴 扬 金心明
《三十年三十人——浙江国画记录》编委会
■主任:田宇原 ■副主任:蒋频 钱剑力
■成员:陆镜清 席挺军 沈金加 陶小明 汪 骥 沈福锦
周岳平 刘 华 陈子劲 金通达 许 山 鲍洪权
■主编:蒋频 ■执行主编:鲍洪权 ■编委:俞良 施静
■摄影:赵自臻 ■装帧设计:朱海辰
弘扬国画艺术 繁荣艺术品市场
■田宇原 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
2008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30年前也就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国度掀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剧烈的变化。
2008年又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国首次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古至今,如此规模与级别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这也是第一次。
从1978年到2008年,刚好30年,这30年来,各方面的发展成就是巨大的,就艺术品市场来说,发展也是令人瞩目的,浙江的艺术品市场是空前繁荣的。
浙江的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有着山川毓秀的滋润,有西泠印社、中国美术学院等专业机构的哺育,大师辈出,名家云集。近30年来浙江国画的地域特色更加鲜明,作品的创作主题和深厚的笔墨工夫,凸显了浙派风格,从而奠定了浙江国画在当代中国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的发展需要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这30年来,浙江已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在中国内地迅速崛起的第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画廊的兴起,艺术品拍卖的日益成熟、艺术品博览与交易市场的活跃,网络上艺术品的展示与交易平台的新兴等为艺术品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2006年11月,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浙江省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在杭州成立,这是全国省级同类行业协会的第一家,协会成员基本代表了浙江省艺术品经营行业的中坚力量。协会以“诚信、自律、维权、发展”为宗旨,在培育市场、引导市场、发现艺术家、培养收藏家方面等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作为协会副会长单位的浙江皓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拍卖、艺术推广的专业机构,这次由他们发起和筹资出版的《三十年三十人——浙江国画记录》一书,以1978年为起点,以30年为跨度,展现了我省目前活跃在国画界的艺术家,这里面有已到耄耋之年的老者,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人,通过老、中、青三代的结合,来展示浙江国画艺术现状的一个面。
我相信这样的尝试和探索是值得的,这样的努力和推广是值得肯定的。我们从一个方面回顾过去30年浙江国画走过的历程时,完全有理由期待浙江国画会创造出新的辉煌。
做一个真实的“文本”
■蒋频 浙江省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副会长、浙江皓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每次去外地出差,同行总会以羡慕的眼光谈起浙江人的“福分”。次数多了,我大致知道他们羡慕的原因。
原因一,浙江是中国书画的重镇。自古以来不乏大家,以20世纪而论,“四大家”中吴昌硕、潘天寿乃浙江人,黄宾虹晚年最重要的时间在杭州度过。同时,中西交融的国画大师林风眠又曾任中国美院的院长。四位大师及同时代的大家、名师,孕育了这片土地深厚的书画底蕴。再者,西泠印社、中国美院这样的专业机构,近百年的系统化培养,大批专业人士如钱江潮涌,使得浙江金石书画的学术交流、艺术创作、群众普及等工作呈现出繁荣景象。以历史的客观来看,这也是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
原因二,改革开放后,浙江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间资本日趋雄厚。经济发展后,对艺术投资领域的关注也比其他地区来得早。浙江的艺术品拍卖和交易十多年来已发展成为继北京、上海后中国的第三大交易中心。
这一切使得浙江艺术品的市场化道路走得坚实而又明确。
从事艺术品拍卖和推广已经十多年了,在“艺术化生存”的日常生活中,掏心窝地来说,我们除了关注市场外,内心更多的是注重艺术品的文化本质和内涵。当拍卖业在创造一个成交天价的时候,作为业内人,我们更关注作品背后的艺术本质、关注真实的生存状态。前段时间重读潘公凯先生回忆父亲潘天寿先生的文章《飘散了的记忆》,内心有一种压抑的感觉。当潘天寿的《雁荡山花图》在拍卖场上能拍到1000多万元,场内场外摩拳擦掌热血沸腾的时候,我更愿意去感受当年那个在凄凉寒风中被批斗游街的潘老先生……那弯下腰、低着头的背影……总让我产生揪心的疼痛。
好在我们已经告别了那个时代,告别了那场文化危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宽松的生活氛围,提供了更宽阔的视野和平台。
30年的发展,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迎来了另一种“文化危机”:国学经典的淡忘、传统文化的缺失使得年轻一代处在“国学不强,外文不懂”的尴尬境界。而因经济驱动下全民对传统国画艺术的“热爱”,使得“洛阳纸贵”之下,大量国画“名家”涌现。随之而来的,参差不齐的出版物大量面市。而当谁都能自封为“名家”的时候,经典其实已缺失了。
作为一家以文化艺术品推广为己任的公司来说,在保持职业操守时,我们试图对即将过去的30年做点记录,做一个“文本”。
艺术和艺术品是需要推广的,按现在的理论来说,是需要“吆喝”的。我想这种推广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工作。这个“文本”,没有“噱头”,没有吹捧,只做一个真实的记录。
艺术是很难有严格意义上的评判标准的。在邀请30位画家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着让人头痛的名单问题,也同样遇到很多无法逾越的潜规则……我们不想以“权威”的论调来衡量诸事,只是做一个客观真实的记录。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在若干年后本书可以成为查阅这30年的工具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