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草书《临怀素自叙帖册》(局部)
《行草 归田赋》(局部) 祝枝山作
中国的书法市场在汉代已见雏形,明代是书法市场的鼎盛时期。随着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书法市场发展迅速。明代中叶以后,私家艺术品典藏一跃而超过了内府收藏,其中以江南最为活跃,其地人文荟萃,不仅有大批艺术造诣深厚的书法家,亦有众多的富商巨贾等消费群体,尤其是嘉兴的收藏巨子项元汴,收藏的作品数不胜数,显著东南。加上大批专营书法与裱字的书画商人在市场上游走穿梭,起到了市场中间人的作用。在这些因素促成下,书法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
明代书法大家林立
赏字藏画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时尚
明代多位帝王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以写诏令文书。明代帝王诸如明仁宗、明宣宗,喜欢临摹“兰亭”。明神宗则自幼学习书法,不离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米芾的《文赋》等名作。在帝王的影响和鼓励之下,当时的书坛名家辈出。
明朝中期时,在苏州地区出现了吴门派书法,其代表人物有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他们的书法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更讲求形式美和抒发个人情怀,影响甚广,当时有“天下书法尽归吴门”的说法。至明朝晚期,书坛出现了许多风格独特和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如徐渭、张瑞图、董其昌、陈道复、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这些名家大多参与市场。其时除一般专职的书法商人以外,在苏州、杭州、嘉兴、南京等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开始出现了一些独立的书法经营商店,这些专门的艺术品商店已成为私人藏家获取藏品的主要场所。
在明代赏字藏画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时尚,“家中无藏字,不是旧人家”。一幅名家真迹挂壁,家中主人身价倍增。书法艺术品的交易普遍由专职书法商人经手,市肆操作,价格层次清晰,上升趋势亦较明显。明中叶以后,大批职业书法家拥入市场以卖书法作品为生,市场首重者为“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相对于古人作品的高价
明代书法的价位较低
明代由于文人耻于言利,所以书法价格也难见史籍,但是翻阅史料,还是能够找到些蛛丝马迹。如写于1621年的《长物志》中《书画价》论及书法定价:“书价以正书为标准,如右军草书一百字,乃抵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正书;至于《乐毅》《黄庭》《书赞》《告誓》,但得成篇,不可记以字数。”可见当时书法是以字数论价,并以正楷价最高。《戒庵老人漫笔》中有记载:“逸少《二谢帖》真迹凡七十六字。后有赵清献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