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家由中方投资的欧洲画廊,柏林ZHONGGALLERY(中画廊)自2011年11月开始运营至今,已经整整一年。一年里,画廊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海外推广和中欧当代艺术的交流,先后策划、举办了“曙光:来自中国的新艺术”、“剥离:来自中国的新艺术”、“木兰溪:不居——陈彧君、陈彧凡个展”、“我就是:风光——王亚彬个展”、“态度:纪录片展”、“柏林电影节放映”等六个展览和活动,吸引了柏林及德国、欧洲诸多专业内外人士、机构及媒体的关注和推介。
然而,随着画廊推广项目的进一步深入,潜伏着一个严重且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当代艺术整体上的忽略,及认识上的严重偏差。与西方文化界的交流越多,就越感觉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不去思考这一点,画廊所有的推广或落入车杯水车薪的无力状况。基于此,2013年,柏林中画廊邀请特别策划了“当代艺术在中国,1990-2012”年度研究项目。希望借此为中欧当代艺术双方,深入地了解彼此,重新确认自我,进而展开真正对话的可能,开启一个新的窗口和视域,建立一个新的通道和桥梁。
本项目由策展人、批评家鲁明军担任总策划。计划利用一年的时间,通过文献梳理和系列展览、讨论及出版等相结合,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力图呈现1990-2012年间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这既不是为了重新定义这22年,也不是为了重新书写艺术史,更不是为了建构一套整一的叙事话语,而是尽可能地揭示和呈现实践及思考的一个真实状况。
之所以将研究的时间起始点定在1990年,一方面是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作为现代艺术转向当代艺术的节点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另一方面以往的叙事太过强调1992年广州双年展及其背后的社会政治语境,而忽视了1990-1992这个过渡时期,因此,作为一种状况的客观呈现,这个灰色时代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还需说明的是,所谓“当代艺术在中国”自然会涉及国外当代艺术在中国本土的传播与影响,包括展览、访问、讨论及网络、出版物等。这固然深刻地影响着本土实践,甚至已化为其中的一部分,但我们讨论的立足点还是本土实践。所以,强调这样一种“在”的状态,其实也是为了避免身分本质主义的陷阱。
因此,项目确定了五个不同的角度(艺术实践Ⅰ:问题与立场;艺术实践Ⅱ:媒介与实验;展览实践:空间与生产;批评实践:现场与知识;机构·媒体·教育·市场),分别就相关问题,邀请中外专家、学者展开研究、中德两地对话和讨论,展览现场等形势,深度切入并揭示内在于其中的一些真问题。
来源:艺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