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2日,《走进中原》何水法花鸟画大展,将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博物院开幕。
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泠印社主办。
本次大展集结了何水法先生自2006年中国美术馆个展后,近三年来精心创作的99幅作品,尤其是数件丈八以上的巨构,充分显示了他作为当代泼墨大写意花鸟绘画领军人物,所具备的实力与探索方向。
何水法曾经将他的绘画理念概括为4句话: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线,水是中国画的灵魂,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画家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在青年时期,何水法对两宋的花鸟画作了长期的临摹和研究,后拜著名画家陆抑非先生为师,得其衣钵,因此,他的工笔花鸟结构严谨,线条舒展,设色典雅。写意则在参悟古人的基础上,更为注重时代气息的把握,他自1975年开始,前后11次赴荷泽写生,积累了深厚的基本功,所作大写意花鸟气旺神畅,浑然天成,以独树一帜的构图、色彩、笔墨倾倒世人。
本次展览新意纷呈,在题材选取上,具有品类广泛而内涵精微的特征,画家创作了一批连翘、迎春、一丈红等小花型作品,并在局部造型与画面构成上作出创造性的处理。同时,更多柔性的笔触加入画面,形成了刚柔并济的视觉效果,与此前潇洒凌厉,震撼磅礴却不失厚重的风格相比,作品自然呈现出老劲从容的境界。
何水法现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美协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福建省及福州画院名誉院长,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展览将持续到11月16日。
香约中原
古都郑州,煌然大观。在喜庆建国六十周年的华章绪余,我的个展,假座于文脉深远,收藏宏丰的河南博物院举行,心情之愉悦,不必溢于言表,却早出其笔端。
历史之于当代的作用,不仅是提供无尽的物质与精神遗产供后来者保有并珍视,还能因时间、地点、人事的代谢,形成充满个性的机缘,使得不同区域的文化与艺术交相映衬,互有迁延。
我生于杭州,这座江南的宋都风景秀美,个性多元,既有小桥流水的温婉俊逸,更兼苏轼、岳飞、于谦、秋瑾的壮怀沉毅,“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得重西湖。”自然与人文的张弛,塑造了刚柔并济的城市性格。弱冠之年,我倾心两宋院体绘画,朝夕临习,寒暑不易,有时阖卷而思,遥想北宋翰林图画院诸家优游何洛之间,品味茂盛,格调标举,心向往之。
一九九一年九月,我第一次来郑州,与旅美收藏家王己千先生等切磋,颇有会心,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书画是世界文明的集大成之一种,近代凡国力凋敝者,其文明往往以被掠夺的方式为他人恶意占有并故作支离,进而在价值层面上持续贬斥,此恶莫之为大。而古老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时,我们更应着力整合文化遗产的诸多片段,恢复体系与脉络,不论是被何种原因疏离漏忘,当钩沉抉要,使其获得有效匡正。我们对世界文化能做的重要贡献,是对自身优秀传统的珍惜与发扬!时间证明了上述判断,十八年过去,中国画不仅没有被某些人担心的那样,被忽视或冷落,反而与奋发图强,不断前行的新时期国家建设一道,成为日益稳健的民族自信心的自觉表达。
这种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源流,在河南博物院的数千年中原文物中沉静流淌,在黄河与钱塘江上昼夜奔涌,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滋养孕育出创造的力量!
一瓣心香,化作繁花铺锦绣;
夙年缘续,当于中原赏芳菲。
是以为自序,并祈国运兴,人寿康,观者有暇,不吝指教。
己丑重阳 何水法志于杭州抱华楼
牡丹春秋
王 源
一
牡丹,一种在贫瘠土地上也能依靠深根,汲取养分,坚韧成长的植物。
北宋熙宁五年(1072),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牡丹专著《牡丹记》十卷,在杭州问世,著者是园艺家出身的杭州太守沈立,他的下属,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作叙云:三月二十三日,余从太守沈公,观花于吉祥寺僧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