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2日 17:12:38
点击率:2399
尽管时尚杂志的封面上偶尔还能看到
曾梵志、
张晓刚等当代艺术家明星的身影,但当代艺术,依然难掩被普遍冷落的无奈境遇。从2009年开始启动的对传统书画 “怀旧趣味”的追捧之风,更强劲地在中国艺术市场上流行;而大部分热钱,也几乎都流进了古代和近现代书画板块。如今,拍卖场上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名字是仇英、吴彬、黄庭坚和
张大千……
4.3亿元的震撼
2010年6月3日晚11时15分,随着拍卖师的一声落槌,40分钟的激烈竞争尘埃落定,在场千余名藏家共同见证了中国艺术品拍卖新纪录的诞生。
黄庭坚的《砥柱铭》在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夜场上以4.368亿元成交,不仅打破了去年保利拍场诞生的1.69亿元的国内艺术品成交纪录,而且远超5年前《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英国伦敦创下的2.3亿元中国艺术品成交纪录。发展了17年的中国内地拍卖市场终于迎来了第一个艺术品世界拍卖纪录。
北宋的黄庭坚是书法界公认的“宋四家”之一。这卷《砥柱铭》近600字,长达8.24米,加上历代题跋总长近15米,是现存最长的黄庭坚大字行楷。台湾地区书法研究专家傅申先生撰写近2万字的学术论文《从存疑到肯定——黄庭坚书〈砥柱铭卷〉研究》,确定该作为黄庭坚大字行楷前期到晚期书风转变期间的产物。手卷上有宋王厚之、贾似道,明项元汴等历代著名收藏家的钤印,卷后最早的题跋距黄庭坚去世不足50年,不仅佐证手卷为真迹,更增加了5件罕见的南宋书法作品。而手卷内容是唐代魏征的《砥柱铭》,意在勉励后学,是黄庭坚道义精神与书法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在中国书法史、艺术史、乃至文化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和意义。
去年,当人们还在惊诧于八大山人《仿倪迂山水轴》所创下的8400万元成交价时,清代徐扬的《平定西域献俘礼图》就以1.34亿元成交。接着,宋代曾巩《局事帖》拍出1.08亿元,首次打破国内中国书法拍卖成交纪录;继而《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也以1.008亿元成交。最后,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卷》更以1.69亿元拔得头筹。仅2009年一年,过亿的中国书画拍品就达4件之多。于是,艺术品市场和传媒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始惊呼“亿元时代”的到来。然而,仅数月之隔,2010年春拍就以黄庭坚的《砥柱铭》刷新了中国书画世界拍卖成交记录。
书画成避险工具
4.3亿元的天价照例会引来普遍的“口水战”,比较集中的论辩话题之一,便是“目前的传统书画市场已到达6000点了吗”?后市的发展目前谁也无法下结论,但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
著名大藏家张伯驹收藏《平复帖》时,据传买进的价格为60根金条外加盐业银行作抵押;而收藏《韩熙载夜宴图》的代价是550两黄金,这笔钱当时可在北京东城区附近买一处四进院的大宅子——如果粗略换算成今天的房产价格,至少要达到上亿元人民币了。
仅仅这样比较的话,今天创造的中国书画天价纪录,无非就是国内收藏界对于自家艺术精品长期低估后的价值回归。
记得郎咸平教授之前曾发布观点:“黄金没有豪宅保险”。他的论据也是民国的例子:“民国初年,一两黄金可以买二亩良田,五两黄金买北京一个四合院。100年后的今天,一公斤的黄金等于25万元人民币,只能买北京四合院落的一个厕所。如果你在100年前没有买四合院,而保存五两黄金,那你今天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
如今这个世界上巧合的事情越来越多,去年在香港,曾有一位内地富人花费4.39亿港元买了615.8平米的一套豪宅,平均每平米71.28万港元——同样创造了一个全球天价纪录。
不过,千万别一相情愿地以为他是“傻有钱”。
大部分媒体去年就开始放言所谓的“经济回暖”观点,其实,在那些“聪明的”富人眼里,也许危机才刚刚开始。所以,他们早就开始了未雨绸缪的布局——买豪宅和艺术品。
专家告诉我们:每逢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社会财富就要重新分配一次。尤其从今年开始,国内的通货膨胀已经越来越厉害,更会加速财富的重新分配。于是,更多有钱人、富裕人士通过投资最保值的高端楼盘、艺术品,达到避险的功能。
中产收藏:先消费、再投资
在国内,一提起艺术品收藏和投资,很多人立刻会想到苏富比、佳士得那样的“天价”拍卖场面,认为那些只是有钱人的游戏而已。其实,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更多的艺术品交易是发生在画店和画廊里的,而购买艺术品的第一个理由也并非为了日后的升值,仅仅是因为自家的墙不可能是空白的,所以要选一些价位较低的艺术品。反观近几年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和传统书画市场的相继火爆,目前看来只不过属于极小范畴内的高端艺术投资行为。
在一个正常、有序的艺术品市场中,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和二级市场的拍卖,不应该出现反差如此之大的市场表现。拍卖业一支独大的现状只能造成艺术品市场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
像苏富比、佳士得和内地的嘉德、保利这样的高端拍卖,只是社会财富阶层上非常顶尖的一群人在玩,中产阶层也没有能力参与;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大量白领、中产家里的墙上又不可能是空白的,他们其实非常期待一些价位较低的艺术作品。
换句话说,还有更大一块的消费市场是跟房子、空间变化有直接关系的。中国每年卖出去的房屋面积都有上亿平方米,无论是年轻的中产家庭还是高端财富人群,他们目前家里的墙壁基本都是四白落地。当年韩国振兴艺术市场的时候,政府规定公共建筑空间有一个比例是必须要用来做艺术品购买的,比如公共空间雕塑等。而在中国,类似的趋势在改变,但还要经过一个缓慢的过程。据乐观预计,在中国的家庭消费艺术品市场中,未来5-20年内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增长。
一个市场的启动,有限的资金当然首先要投在利润最高的地方,所以国内的艺术市场在开始的5年内,所有参与的机构和个人几乎都在利润最丰厚的高端领域跑马圈地。如今“亿元时代”的降临,恰恰给了艺术品中、低端市场一个启动的机会。
书画收藏4大误区
随着中国艺术品“亿元时代”的来临,动辄千万上亿的中国书画,除了投资获利的加大,还伴随着投资风险的上升。买画最怕买到假的。真的获利百倍,假的一文不值。在目前的收藏、投资领域中,普遍存在着四大误区:石渠误区、回流误区、著录误区和名藏家误区。
所谓石渠误区——就是指曾被清代乾隆、嘉庆皇帝收录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的作品。有人认为凡经皇帝收藏过的就是真迹,就是“官方”记录,于是竞相追捧,不惜一掷千金,甚至形成了“石渠现象”。
在对《砥柱铭》的质疑声中,就有“怎么没经过皇帝的收藏”这样的疑问。其实在今天看来,即便乾隆收藏的历代书画中,其伪作亦不在少数,更不要说专仿内府藏品的“后门造”等伪品了。著名的元代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是众所周知的例证之一,伪作被乾隆定为真迹,而真迹则被视为伪作,打入冷宫。到今天还两地相隔,一部分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另一部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所谓回流误区——是指近年来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火爆引起的海外回流潮。一方面是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一方面国人又有爱国热忱。于是除了“真回流”的艺术品之外,又有将新仿品进行出国包装的“假回流”。其中除极少数流失海外的真迹国宝之外(如《砥柱铭》就是其中之一),多数则是旧画商们“出口”赚外汇后又回流“转内销”的赝品。看看美欧各大博物馆中,这类货色就为数不少。再就是日本、朝鲜等与中国文化同源的国度的本土古代艺术家作品,被误作中国古代艺术品引进国内,这种现象也时常可见。
所谓著录误区——是指人们普遍存在相信出版物的心态,不加研究辨析就将其中所著录者视为真迹投资收藏。如今,国内书籍的出版已十分便利,海外更是如此。一部画集真伪相杂的现象已司空见惯。前文所说的某著名出版社出版的
张大千伪作册画集,今年春拍就有几幅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上拍出售。古代也有类似先例,如明代张泰阶就炮制过一本所谓《宝绘录》,里面著录的全是伪作,甚至个别伪作到今天还时常见到。
而所谓名藏家误区——是指经过古代或近现代著名收藏家收藏过的艺术品,被人们盲从的现象。有的收藏家并非鉴赏家,而即便他是鉴赏家,也还有一个水平高低和人生态度是否严谨的问题。这在海内外几位近年过世的著名收藏家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有人被炒作哄抬的名气很大,但拿出来的东西问题也很大。就在今年春拍上,有几幅被美国著名华裔收藏家收藏过的八大山人的作品,虽然被印制为拍卖图录的封面且价格不菲,但经过专家鉴定却都是赝品。
来源:财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