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论--大道即是平常道 (中篇)

2013年03月03日 15:14:26    作者:N/A

  Ⅰ 关于"笔墨"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管以其怎样的姿态看待"笔墨",它的存在及对国画视觉效果的决定作用,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管是继承它还是批判它,首先要研究它、了解它。而站在什么立场,怎样认识它,不仅是每个中国画家构成自己画风的认识基础,也反映出每个画家所具有的思想境界。


  "笔墨"是虚的,说它虚是因为它是一种文化感觉。就和春的气息一样,无形无色,不能单独成为一个东西拿出来明示大家。"笔墨"又是实的,说它实是因为这种"文化感觉"可以被我们体会并带到各自的画里,也和春一样,其气息在花开花落之间。由此,上千年来,多少大师们凭借着各自对"笔墨"的感觉,创出了各家、各派、各法,这些法式又被我们具体地理解为用笔用墨的浓、淡、枯、湿、勾、皴、擦、点及泼墨、积墨、破墨、焦墨等不同的笔墨效果。中国画"笔墨"演变至今,已形成了一整套有具体审美要求的、有无数成功范例(名画)为参照物的、并以主观感觉进行判断的"笔墨"审美程式。由于"笔墨"虚虚实实地存在,难免会引起不同主体对它的不同认识。每个成功的画家都很自信自己驾驭"笔墨"的能力。但是,我要说的是"笔墨"是不能驾驭的,想要用好它,只能识其"",顺其"",不然就会用笔反被笔使,用墨反被墨用。


  中国画"笔墨"有很宽泛的界线,有什么样的"",笔墨就会变幻着存在方式为其""服务。视"笔墨"为工具者,不是不懂"笔墨"而是和历代大师们理解的"笔墨"不在一个境界而已。中国画的笔墨观,没有唯一,它从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无时不被思想境界不同的画家们所运用,这就是说"笔墨"有好坏之分,"笔墨"所显现出来的境界有高低之分。画家对中国画"笔墨"的认识,往往就是从低向高的层层渐进的功能转向,传达自己的生命信息,从而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对于每个画家来讲,"笔墨"是有的,因为这是他赖以表达自己感受的语言。这种"笔墨"语言伴随着认识的提高,由幼稚走向成熟,由简单趋于复杂,由"传移摹写"的模仿到直抒自己的心意,这种缓慢艰难的进程,非亲身经历者是不得而知的。


  对于整个中国画界来说,"笔墨"又是"没有"的,因为统一固定的"笔墨"样式与标准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时代的变化,只是画家的"心性"对外物的感受有所不同,而作为中国画精髓的笔墨精神没有失去,它仍然是画家赖以传达自己生命信息的最佳载体,这个载体和画家的生命信息共存,不可分离。心弱"笔墨"则弱,心强"笔墨"则强。由此类推,任何一个中国画画家都不可能脱离开这个规律。


  Ⅱ 关于"传统"


  在我们谈继承传统之前,一定要分清两个词的概念。一是"传统山水画",二是


  "山水画传统"。这是两个相互包含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传统山水画"指的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泛指一切山水画图式存在,即存在于社会上、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的经典名作,并由这些经典名作所呈现出的各图、各法等具体的可视图像。"山水画传统"指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泛指一切对山水画发生作用与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从无形到有形都有。比如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表现出的那种疏朗、洒脱,不经意处总成文章的感受,其心动、笔动、境界的爽意从心过程,总使人想到道家"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山水画传统"因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含有形于无形之间,运规律于具体之中,是否能解读得出这些,能够多大程度地理解它,无时无刻地考验着我们各自的生命质地。


  "传统中国画""中国画传统"是相互包含的。首先,"山水画传统"运无形之因成就了"传统山水画"可视之图形。而从这些可视之图形中,我们又能读出它成形成体的原因。也就是说,有形的可视画面透露出成就这些画面的种种画家必备的因素。


  有了以上的概念,我们接下来就可以谈继承"传统"的问题了。当画家只继承"传统山水画"的时候,他继承的仅是一些可视的形态,这就是石涛批判的那种佯装古人须眉,腹安古人之肺腑之人。这种生搬硬套的继承是不可取的学习方法。当我们谈继承"山水画传统"时,这才涉及到山水画发展的主题。


  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这片肥沃土壤上的山水画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大师的作品堪称精华,传达着高尚的生命信息,深受人们喜爱,并构成独有的文化景观,以此赢得世界性的青睐与声誉,它丰富的表现力源于自身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自会按照自身的发展模式走向新的繁荣,如此大势不会改变,它在一般无形力量推动下,坚定不移地按照既定方向演进,不会因某些人的意志、某一时的风向而改变,一切有悖于这个大势的个人与思潮都将在它的后面趋于消亡。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认识和遵循其规律,以昂扬的热情参与和推动山水画在新时期的新繁荣。


  Ⅲ 关于"创新"


  "创新"是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而一旦具体到画家身上时,很容易因此而改变不同质的画家生命个体的生长进程,并促使画家的精神生命从内养转向外寻。这个结果是提倡山水画"创新"所始料不及的。


  正确地对待时代赋予我们的"创新"要求,不能脱开民族文化的土壤去"独树一帜",否则就有"揠苗助长"之嫌。


  山水画要有时代性,要""。但依托什么来创新,怎样创新,则反映出每个画家不同的表达方法和认识高度。我们这代人的文化状态本来就弱,客观环境又是一个浮浅、浮躁、浮华的转型期,各种所谓的"新思潮"接二连三,不断搅局,文化丧失了根性,人心没有了定力,私欲极度膨胀,越是浅薄就越容易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奢谈"创新",在生命的最佳时期反倒去排斥最好的东西,闭门造车,急于搞出自己的一套东西,也所以各种旁门左道,歪瓜裂枣都来了,美其名曰"发展、创新",实则低级趣味。


  "披麻皴"的线条像麻一样披下来,出自大自然的一种质感,尤其在干裂的情况下会有那种味道。"斧斫皴"同样也是山体的一种形态,源于自然之道。"鹿角法"向上出枝,反映了自然界中树木最常见的形态,向上出枝,追求阳光。你说这些都不对,我要变变它,结果会怎样?终归不过个人的一厢情愿而已。


  最基本的东西还是两个:一个认识能力;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山水画表现主体极其丰富,石块有起伏、丘壑有变化、树木有差异,千变万化,用笔时要清楚地表明这些变化,表现自然界的"生生不已",要花很多时间去解决这些最基本的能力问题,一棵树都画不好怎么能奢谈发展山水画呢?对于那些脱开山水画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法而试图另建一种表现图式我是反对的,因为仅求视觉效果而舍弃对高精山水画法的追求不是明智之举。其舍弃者也应该自问,既然能将支撑着国画山水体系的基本内涵都舍掉,为什么还要将自己的画冠以中国山水画这样一个虚名呢?相应地,我认为画家有两种能力要培养,一是认识世界的能力;二是表达这个认识的能力。面对多彩的世界,我们首先要有高深的认识,然后才能谈用什么语言、怎样去表现的问题。当然,人的认识应该有高低之分,鉴于此,中国画家特别要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行路"不仅是得到一些知识,重要的是修心、养气、明理。气壮、明理,心平气和就能去"",提高认识主体的能力。有了认识,这才涉及语言的表现问题……任何想法直指人心,一步到位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国画语汇是表达画家感觉(认识)的基础,没有语汇就无法相互传达"感觉"。所以说创造中国画的当代样式不应和学习传统对立起来,也不能和照搬西方绘画的样式等同起来,画家要能够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一切艺术形式,不管是过去时还是现在时。而培育这种能力一定要贯彻"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原则,这样才能在当今浩渺的艺术世界里既不迷失本民族经典艺术的特色,又达到了充实、壮大、发展这一艺术形式的目的。因此,与时俱进,坚持中国画(山水画)发展的独立之路是我们每一个有责任的中国画家的明智选择。


  对中国山水画发展方向的预测决不能单凭主观想象,要遵循事物合理有序运动之客观规律,即预测事物的本来时态一定要理解它的现在,而真正理解它的现在一定要先了解它的过去时态,知道了它的过去与现在才能合理地预测它的发展方向。大道即是平常道,习画要有平常心。在国画山水的学习和在创造国画山水当代样式中,尊重传统,理解传统尤为重要。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用心去理解传统、感知世界,用高精的技法去表达我们的感受,那么,你画面的"创新"必将从心中自然淌出,你的个性风格才可能随之而来。  


  (摘自张伟平论文册)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最新作品

名 称:云山幽隐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云去空山青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烟含山作影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诚聘英才 | 加盟代理 | 书画租赁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作品征集 | 交易声明 | 联系我们 | 访问量:62564964
版权所有 2012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浙ICP备05050093号-2 地点:杭州市长生路58号西湖国贸中心706室
电话:0571-87558039 87558040 传真:0571-87558037 E-mail:chym88@126.com 服务QQ:449363274 技术支持:博采网络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