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人教你用眼睛看画,用耳朵听歌,你一定会认为是人家把你当作吃奶的婴儿而生气。这连未满周岁的孩子都懂的事,还用得着去告诉上了年纪的人,实在是太荒唐。其实不然,显示生活中用耳听画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不仅现在有,古亦有之。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记有此事。文段不妨抄碌:“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着争售,此所谓耳鉴。”
图画本是视觉艺术,供人观赏。耳朵乃人之听觉器官,用耳在人画之间作沟通媒介,无异于缘术求鱼,丝毫不起作用。不管你如何全身心投入,其功效始终等于零。但奇怪的是这无用之用却为之大用。拍卖会、画廊、画市此法大行其道。他们专门发挥耳之功能,四处打听张三如何,李四哪样。白纸墨墨,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悬挂在前面的图画,有人却不仔细端详或全然不顾。“耳听是实,目见是虚。”是其心中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投资最可靠的依据。你要是真诚实意地向买家推荐好画,居然会不看一眼就嗤之以鼻。但是都非常专注画上的名字,某某人,没听说过吗?啊!X先生,据说他水平很高。看头衔,慕虚名,甚至有用电话买画。只要听说是什么资历,不管三七二十一,几万元一听定音。这种现象,令许多有真才实学的画家心寒而百思不得其解。有些“悟性”较高的人明白耳朵只对声音有用,就看风使舵投其所好。调动三寸不烂之舌,把原本应是手上的画画技巧,转变为嘴上功夫。不遗余力地包装炒作,使人耳有所闻。于是贩卖各种头衔的行当也应运而生。副院长、正教授艺术顾问任你选择,几百元一个证书。铜牌、金杯、甚至还有名山刻石,可谓无奇不有,出钱就有。北方才子、南国大王、世界名人、宇宙高手。吹牛不需本钱,费几口气就可以了。捣糨糊者四处游说每每得手。于是乎从事书画投资者,侥幸获利的有之,血本无归者不少。低劣俗作居登大雅之堂,高雅大手笔贱如废纸。不相信目睹,只根据耳闻,也导致假画泛滥。行家都知道,画好画不如说大话。画真画不如造假画。只须表面有三分象写上一个名人名,就价值万千。世上哪儿有这样无本万利的好事啊。不仅造假画,还造假大师。用一些不找边际的空洞套话,把毫无艺术功底的人捧为大师。手中一些莫名其妙的:“鬼画符”即刻变为百万大钞。也有画家,会画人物,未必就会画山水。因知名度高,水准极差的作品,居然也价高吓人。
人的感官,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让它各司其职。荀子曰:“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越俎代庖耳眼错位,必然会导致美恶颠倒的怪事生发。名实相符的画家,耳眼获得的信息并不相悖。这就是凭耳闻有时也能侥幸购得好画的原因。但对少名有实或徒具虚名者就一定要用眼睛观察分析了。否则就有可能是鸱枭而失凤凰,执蝘蜒而弃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