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大环境的回暖和复苏,艺术品投资作为与股市、楼市并驾齐驱的“第三极”,又开始牵动人们的胃口。相应地,艺术品金融服务也迎头跟上,出现了多种模式的产品。只是如何规避市场和道德风险,解决艺术品估值和流动性弱这些与中国艺术市场相生相伴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摆在国内众多艺术金融产品面前的重要课题。
投资市场基础较好的藏品,是应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
2009年后,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复苏,与艺术品投资相关的金融产品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当上海市长韩正说要“还房地产以居住为基本功能的本来面目”的时候,另一个市场的投资功能却在急剧增加,这就是中国的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抵押、艺术品按揭、艺术品信托、艺术品基金、艺术品“股票”、艺术品交易所、艺术品市场指数……虽然有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金融产品近年来仍层出不穷、方兴未艾,许多大型金融机构,如银行、信托公司也开始介入其中。
在长江商学院教授梅建平看来,艺术品市场未来将与股市、楼市并驾齐驱,成为投资市场的“第三极”。而艺术品金融产品的丰富,无疑将为参与者提供更多商机,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选择,并推动“第三极”的加速发展与壮大。
金融产品眼花缭乱
说起针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金融产品,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民生银行2007年8月推出的“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这一产品也是中国第一个对外公布的艺术基金。
“非凡”1号的受欢迎程度让人吃惊,由于购买太过踊跃,一个月后民生银行又加推了“非凡”1号的2期,结果8小时售罄。
高收入阶层中有超过20%的人群有收藏艺术的习惯。
虽然运作过程中遭遇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但“非凡”1号两年到期后的收益率还是达到了25.5%。对于银行的理财产品来说,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收益。
不过,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民生银行的艺术基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是“孤例”,直到2009年后,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复苏,与艺术品投资相关的金融产品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针对投资者投资艺术品时的融资需求,2009年6月,中菲金融担保公司在国内首家推出了当代书画金融按揭服务。该服务针对价值10万元以上的书画艺术品,只为拍卖公司的拍品提供按揭,预付总额的50%,还贷期限为一年,按银行当日利率计算按揭利息。按揭所购的拍品,在未还清贷款余额之前,暂时由拍卖公司来保管。
同时,工商银行福州分行与福建省民间艺术馆在2009年6月联合推出了“艺术品免息分期付款”业务。在该业务中,投资者若在福建省民间艺术馆内购买艺术品,只需向工商银行申请一张牡丹贷记卡,就可用分期付款形式来实现。
还是在2009年6月,国投信托推出的“国投信托·盛世宝藏1号保利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设立,这是国内首款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此后,国投信托又发行了5个类似的以“飞龙”命名的信托,6个信托总筹资规模2.86亿元。
与此同时,各类非金融机构也开始设立艺术品私募基金。如2009年5月,上海的泰瑞艺术基金发起设立了“红珊瑚一期”基金,2010年7月又设立了“红珊瑚二期”基金。
而酝酿成立艺术基金的还有很多,比如上海证大美术馆正在谋求与上海国投合作,推出艺术品信托基金。
除了艺术基金,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2010年7月还尝试性推出了艺术品“股票”。他们将一位画家的十几幅作品做成一个价值200万元的资产包,分割成1000“股”出售给投资者。投资者可以在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交易平台上买卖这些艺术品“股票”。
艺术品基金成主流
在这些艺术品金融产品中,最受关注、最被看好的无疑是艺术基金。著名的摩帝富艺术集团(MOTIF)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黄文 博士认为,艺术投资的成功关键在于挑选作品的专业度、市场信息掌握度、买卖途径、人脉网络等因素。对于一般投资人而言,投资艺术品技术门坎太高,风险相对提升。因此,艺术基金便在近几年内一跃成为投资的新宠。
中国艺术基金的前景也同样被众人看好。三年前,民生银行发行“非凡”1号的时候曾对市场有过这样的分析:
高收入阶层中有超过20%的人群有收藏艺术品的习惯。其中藏品的价值大约占其全部资产的5%,即整个高收入阶层约可支付超过其资产的1%投入艺术收藏。
假设全国个人储蓄总额中16万亿元中有50%属于高收入阶层,则意味着至少每年800亿元资金在理论上是可以用于投资艺术品的。但目前,市场吸纳的资金应该在100至200亿之间。
也正是看中这一潜在市场,2010年以来,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公司、拍卖公司、金融投资公司、私募基金、策展人与画廊等,前赴后继投入艺术基金的募集,艺术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市场,令人眼花缭乱。例如中艺达晨艺术投资、当代置业的艺术基金、泰瑞艺术基金以及中博雅艺术品投资基金等等,规模从数千万到数亿元不等。
这些艺术基金又可以分为“公募”“私募”两大类。两者的区别在于,“公募”艺术基金通过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名义发行,如民生银行、国投信托等。
艺术品基金还是债券?
很多人并不把国投信托发行的“飞龙”系列艺术品信托视为艺术基金。该系列信托的基本模式是:信托计划成立后,筹集的资金用于购买某一家投资公司的藏品,信托计划到期时,这家公司有权优先回购,所得资金返回给投资者。
一位信托业人士表示,这一模式实际上属于抵押融资。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某投资公司以自己的藏品(以一定的折扣)为抵押,向投资者融资。
以国投信托的艺术品信托1号为例,该信托融资额4650万元,而购买的藏品(抵押品)的评估值超过9000万元,抵押折扣率为50%。
投资者购买此类信托,就像是购买了一份固定收益的抵押债券,其收益率就是艺术品信托1号和融资方事先约定的回购价格(扣除相应费用)。
从已经到期的一年期艺术品信托1号来看,最终的实际收益率为7.08%,与预期收益率7%基本一致。据此可以推知,艺术品信托1号与融资方约定的回购价格应该为7%加上相应的费用。
值得一提的是,和其他债券一样,国投信托的艺术品信托理论上也存在着收益缩水甚至本金损失的可能性。假设市场崩盘,藏品价格的跌幅超过一半,融资方不愿回购,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极端情况。
PE式基金
和国投信托的“飞龙”系列相比,把民生银行的“非凡”系列艺术品投资计划称为艺术基金则无人反对。不过,它们的一些做法也明显带有探索的性质。
投资市场基础较好的藏品,是应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非凡”模式中,民生银行的主要功能是销售渠道,筹集到的资金通过中融信托的专项信托,交由一家投资顾问——北京邦文当代艺术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三方收取的费用分别为:银行管理费为2%,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报酬为1.5%,投资顾问报酬为2%。这种做法与证券市场的阳光私募基金类似。
不过,与证券阳光私募基金不同,“非凡”1号通过技术安排,可以实现保本。这一技术安排就是“回购”,即,如果“非凡”投资的藏品到期无法出售,北京邦文将以高于购入价10%的价格回购,以保证客户利益。扣除管理费用,客户可以拿回本金。因此,“非凡”1号提供给客户的预期收益率为0%~18%。
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权宜之计,在投资市场,投资于股票等高风险资产(艺术品也是高风险资产)的基金一般不会承诺保本,也不会提供预期收益率。
相比而言,“非凡”2号的做法更具可持续性,即不提供预期收益率(相应地,投资顾问也不再承诺回购),但是,投资顾问将以20%资金进行跟投,如有亏损,大家都有损失。
这种模式,也是PE的常规做法。比如泰瑞艺术基金发行的“红珊瑚”基金,泰瑞作为GP(普通合伙人)、基金管理者,也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了跟投。
流动性考验
如何应对流动性风险,也是对艺术基金的最大考验之一。应对流动性风险的第一招是设置比较长的投资期限,不过,由于投资者心态较急,国内最初的艺术品基金存续期一般较短。
业内人士认为,两年的周期,对艺术品投资来说过短。比如,“非凡”1号2007年8月成立,两个月不到仓位达到86%,购藏中国近现代水墨10件,当代油画作品6件。
据民生银行的公告,这些作品的一部分预计在2007年12月31日前实现销售,其余作品预计在明年春季销售。 换句话说,这些作品从购入到卖出,周期只有半年多。
“非凡”2号对此进行了调整,将投资期限延长到了3年。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投资者每年有收益的心理预期,期间设置了两次分红日。
泰瑞艺术基金的“红珊瑚”基金的期限则为5年。泰瑞艺术基金营运总监王凯称,艺术品的流动性要弱一点,如果基金存续期低于5年,变现风险较大。
应对流动性风险的第二招是不许投资者赎回。民生银行的“非凡”就规定不得提前赎回,但银行有权提前终止;泰瑞的“红珊瑚”也规定不能提前赎回。
不过,国外的艺术基金一般会允许客户赎回,摩帝富艺术集团(MOTIF)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黄文 表示,国外的艺术基金公司会规定一个赎回的比例,比如每季最高可赎回金额一般为基金总额的30%,而且客户赎回时,必须提前45天通知。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的发展,今后国内艺术基金应该也会允许定量赎回。
能否控制好流动性风险,更重要的是艺术基金的投资能力。王凯认为,投资市场基础较好的藏品,是应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泰瑞的建仓目标就是那些市场基础较好、流动性较高的艺术品。
而黄文 指出,除了基金经理人的人脉网络及选件专业度外,操作艺术基金最重要的是在购进作品时就必须掌握后续脱手的对象名单,利用多重铺排的搭配才能将操作风险降至最低,为投资人追求最高报酬。
估值之惑
困扰中国艺术品金融产品的另一大问题是艺术品的定价。梅摩艺术品指数创始人之一、长江商学院教授梅建平认为,目前国内绝大部分艺术基金产品没有解决科学定价体系问题。“由于只有定性的东西而缺乏定量分析,资产组合该怎么做、风险有多大、如何控制风险基本还说不清楚,作为金融产品对投资回报预期也比较粗略,偏机会型。”梅建平说,“而基金产品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估价体系,就是忽悠。”事实上也是如此,国内的艺术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抵押银行,虽然都说有自己的估值标准,但还没有谁能让市场广泛接受。
原AIG美国全球客户中心艺术投资顾问马天认为,中国的保险公司至今不愿介入艺术保险领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比较合理的定价体系。
梅建平认为,他所创立的梅摩指数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艺术品估值参考体系,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将其引入中国,推出中国当代艺术指数。
对于刚刚蹒跚起步的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来源 : 世界艺术品投资论坛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