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这是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北京市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战略定位。日前,北京市政协举行“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讨会,与会市政协委员就如何发挥首都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文化资源蕴藏丰富
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数据显示,今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1至8月,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累计实现收入450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2%,高于第三产业同期增速1.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75.5亿元,同比增长28.9%。对此,北京市政协委员评价,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基本能力。
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指出,北京有四大历史文化资源:古都名城、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和文物市场。北京地区现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各类博物馆159座,这些是首都文化中心建设的独特历史文化资源。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是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中得天独厚的资源,目前北京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和全国最大的传统工艺品交易集散地、高端文物流通中心。
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变成巨大的文化发展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天然土壤。北京市政协委员认为,文化资源优势应成为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动力,北京市应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在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积极整合“四大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促进首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历史文化名城要协调发展
古老的北京城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精品,如何处理好首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北京市政协委员王岗认为,历史名城转变为文化城市政府应起推动作用,历史文化资源是巨大的国有资产,政府要主持开发进程,避免造成开发性破坏。
2004年,北京市政府新修订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北京未来空间发展的战略构想,从而为首都现代化世界城市的建设与北京历史名城的整体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在,什刹海地区、南锣鼓巷等一批老北京胡同及其周边的四合院街区,已经成为中外游客了解老北京文化、感受老北京风情最受欢迎的区域之一,成为本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名副其实的“北京文化财富”。
充分发挥古都名城历史文化资源在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必须注重文物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之间的衔接协调。为此,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议:必须注重统筹协调,围绕以紫禁城为核心的皇城文化区和中轴线、朝阜线等重点区域,推动中轴线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和朝阜线的开发利用;必须注重在建筑形制、人文景观、产业业态等多方面再现历史文化名城整体风貌,呈现城市建设与名城保护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建设文化航母
北京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艺术品交易等文化创意产业九大领域中具备大批优质资源。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在全国确立四大优势: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全国独有;创意研发力量雄厚;电影票房、文艺演出、出版和网络游戏出口均位居全国第一;文物拍卖首屈一指,“会都”地位名符其实。但与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城市相比,发展水平尚存在距离。
北京市政协委员安庭指出,一直以来我们为北京的文化及文化产品能够走出去,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扶持鼓励性的政策,尽管有了很多成绩,但离我们的理想还有很大的差距。北京产业体量还不够大,文化原创能力、出口能力还不强,尤其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因此,打造文化航母,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份额,将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中心努力的方向。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议,政府应加大文化产业扶植力度,积极探索股权投资等新型支持模式,推动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制定对于本市文化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合资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为北京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加快进入国际市场打开方便之门。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