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80后、90后,人群渐渐被推向公众视野的最前方,可对于他们的形象,大家却都又觉得难以刻画。在经历婴儿潮、改革开放后,这代青年又迅速陷入种种尴尬,从“八九点钟的太阳”一下变成了“房奴”、“蚁族”。这种迷失让这代人对理想二字也渐渐模糊,更多80后、90后羞于谈及理想,而对于究竟怎样的期待可以算作理想,大家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理想是基于社会现实而产生,时代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理想甚至无理想状态。而每个人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些困窘和残酷的现实中找到能让自己长久坚持的理由,让自己在这样的世界中变得完整和有力。
段君:中国房贷首付人群平均年27岁 他们不得不玩中年人安排的游戏
生于1982年的段君是80后大军中的一员,自2003年起,他开始进行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展览策划及理论研究。他经历着绝大部分青年所经历的尴尬,而在沙龙上,他爆出这样一组数字:中国首付房贷的年龄是27岁,而西方国家交付房贷的人群主要是40岁以上。毋庸置疑,单从买房这件事,对一个年轻人的生活质量已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段君承认,80后生活在困境中,然而无论自身还是外界无限扩展这种困境的影响,整个社会会最终陷入一种虚无主义的氛围,这是比较危险的。这一代人还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打拼和奋斗,但如果和西方比较,中国青年的自我奋斗意识还是不够。同时,80后的压力很大程度来自于他们不得不在中年人的安排下生活。有时买房其实是上一代人的心愿,年轻人则有义务将这种心愿达成。
何浩:买房也是理想 现在的文化基础就是物质需要
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将鲁迅列为研究方向的何浩提出了一个质疑,那就是为何不能将买房也算作一种理想。这么多年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本身就造成了文化的疏离,甚至可以说,买房的理想是被生产出来的,制造出来的。这种物质意识在现在的文化积淀之下,买房就成了一种理想。我们究竟要把理想付之与于什么样的文化基础之上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认为买房子这种理想是和文化理想无关的话,我们的生活就没有别的可能。如果现在我们把年轻人对现实渴求都划归为理想之外,我们能给这一代人、后一代人提供怎样的生活的可能性。改革开放的意义在于塑造经济和物质生活,所以买一个漂亮的房子作为现在现实基础上的理想,无可厚非。而如何为现实提供一个更好的文化基础,才是现在的70、80、90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孙磊:出于主动心态的期望才是理想 我们有责任进行文化担当
对于何浩的观点,诗人孙磊的看法是,想要好车、好房,这样的理想最终指向的是利益者的现存现状。80年代的人,大部分买房是被现实所迫,而不是出于理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处于被动层面,而理想的产生首先是基于心态上的主动,并且这种理想可以在长期指引他们的精神。孙磊认为对每一代人都有他自身的困境。许多人一年比一年努力但他们的生存状况却越来越艰苦。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整个社会的机制出了问题。然而任何一门艺术,最重要的是面对这些问题,这关乎一个人内心的快乐。这一代人个体所经历的痛苦不太一样,但是他们本身面对着同样一个现实,而我们如果能见证这样一种现实,也是文化理想的足迹。在孙磊看来,即使我们经历的现实其实也是具有蒙蔽性的。这个社会中很多现象都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但似乎我们都没有疑问,司空见惯,甚至遵从,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渐渐退化,而我们有责任进行文化的担当。
刘礼宾: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 这代人的趋同性严重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师以及当代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刘礼宾在中作中接触过大量70、80、90后。他做过两次“油画系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而在平时的工作中,他发现这代人的趋同性十分严重。刘礼宾直言:“现在的80后学生提交的论文90%是无效的。他们的研究方向和思维趋同,却都没有发现目前艺术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心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一点点深入研究。”大多数学生在写论文时的叙事结构和高中课本相同。也就是说在70、80、90后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父母的教育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他们的思维在一个定式中进行。我们身处的大环境是无法改变的,这是一场“局中戏”,而处于这个局中,最悲惨的不是穷二代,而是民二代。因为这些孩子不属于农村也不属于城市,他们在家乡没有土地,但在城市也无法享受福利保障。
鲍栋:理想的多元实际上是价值观的多元
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自由撰稿人鲍栋认为,理想的多元实际上是价值的多元。如果我们把789看成一个整体,一方面他们在媒体前、国家前是充满责任感的一代,但在我们见到,在个人层面上,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窘境当中,大家并没有享受到中国崛起的现实需求的满足,相反,个人的生存问题却越来越尖锐,这代人已经很难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感动,只是为一些电影里的几句煽情的台词而落泪。而在这样的生存现实中,可不可以进行价值观的推进,或者是否可以创造不同的价值观,也是一个持续伴随这代人的问题。
来源:搜狐文化
作者:宋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