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购买艺术品股票的人拥有的只是该作品的份额,是不具备实物操作性的,除非到时候把标的物公开拍卖,再把钱按比例分给所有拥有份额的人,但这样就又回到老套路上去了。
如此说来让普通百姓拥有艺术珍品更像是给饥饿者画了个饼。艺术像是被利用的道具,重要的是交易过程。虽然它也是实实在在地有那么一件作品,可能被很好地摆放在某个银行的保险库里,比之期货里的8月棉花、10月大豆更具体些,但有多少人是看好艺术家的潜力、看好这件艺术品本身的价值而希望能拥有它呢?有多少人仔细研究过资料、观看过原作或是图片?更有甚者根本连他要买的东西长啥模样都不知道,但这并不妨碍以艺术的名义拿出钱来投资。那些疯狂追高的人,这其中包括很多对艺术不在行的人,相信他们不需要研究白庚延先生的艺术价值,因为市场传递的炒作信息已经形成,任何原始的资料都形同废纸。
也难怪,当今,房产、股市等已经不再新鲜,而艺术品以其经典艺术性、实用性和稀缺性、小众性而产生高价值,充当了一个异军突起的投资渠道,当艺术品又和证券股票沾边时,焉能不引起资本的热情?
类似的疯狂往往是些有敏锐经济嗅觉和敢于善于刀口舔血之人玩的游戏,利用资本市场新生事物肯定会受追捧获暴利的特点,抢喝头口水。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是不知道这火最后会烧到谁的头上。
稍有点股票常识的人都知道,市值只有几千万的盘子,是很容易被庄家控盘的,一旦庄家拉高后出逃,神话破灭,剩下的散户就只有花几万甚至几十万血汗钱买到手的白纸和墨点了,到时候谁会来接你的盘?
另外,值得推敲的是,天津文交所为何首选的不是在全国名气更大,市场流通更成熟的画家作品,而是选择白庚延的作品?把一件作品估价600万元的依据是什么?别说上亿的市价,就600万元这个价格已经接近或超越了许多中国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了。
经此一役,最大的赢家应该是那些手里握有大把白先生真材实料作品的人,而不是只揣着些份额的人。
效应已经初现端倪,据雅昌网记录显示,于2011年3月19日举行的中国嘉德四季第二十五期拍卖会上,估价为45000-65000元的白庚延的一件45×63cm的作品,以1380000元成交,(同样是专家估的价,同一画家同一时期的作品,虽然其尺幅和内容有差别,但估价相差百倍,悬殊得离谱。)市场的触角似乎比嘉德的专家更灵敏。上亿效应已经蔓延到该画家的其他作品。
在各地都大打文化牌提升软实力的今天,类似的交易方式可能会给很多地区带来“启示”,同时也会给当今活跃在美术界一线的著名画家很多的憧憬——什么时候本地也设立文交所?什么时候幸运之神青睐到我的头上,让我也乘着这股东风不知不觉就“上亿”,迅速在美术史上与徐渭、板桥、悲鸿、白石们齐名?
来源: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