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的认识,老一辈给了我们许多经验与启示,但时代不同了,我们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还应以当代的审美观念去拓宽对传统的研究面与对传统精华作进一步的发掘与再认识,尤其是对传统进行的带有时代特征的再认识,定将会使中国画拓展出不同于过去的新的思维空间,并因此而闪现出新的演进的亮色。
绘画风格的变化,最初的悟觉往往来自鲜活的生活的直接启示并由此而产生的联想,生活不但给予创作以灵感、思想与素材,同时也是推动绘画语言的探索的原动力,生活的激情会促使艺术表现的升华,并最终导致个人风格的形成。
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绘画中最古老的门类,在唐宋已形成高峰,宋元以后山水画与花鸟画兴起,并在宋、元、明出现了高峰,而人物画的发展却相对迟缓了下来。今天历史又让人物画进入发展的新的高峰期,尽管绘画史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史留下可继承的与借鉴的传统经典不如山水与花鸟那么丰厚(特别是写意人物方面),然而历史给人物画的演进留下的包袱与压力也因之相对较轻,为人物画的发展所展现的空间却相对也较为广阔。人物画与中国画的其它画种相比较其变革存有更多的难题与课题,有待我们去适应、求索与填补,这对当代人物画家来说应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事,时代给了人物画家们更多的作为的机会。
画家要成就一些东西,除天赋、勤奋、修养之外,在具体探索时的胆识与勇气也是非常重要的,对生活与事物的特殊感觉而产生的艺术创作上的冲动,往往会使画家进入超常发挥的状态,而这时的胆识——修养的积累而产生的远见与底气、勇气——灵感与功底处于最佳状态时爆发力,会使你更好地进入变革的状态,树立敢于成功的自信心。
以经典的书法与山水画为模板的临写训练,是改造并提升一个中国人物画家用笔的品位与用笔的水平的最见效的方法之一。书法中呈现的笔性与笔法是最明确与直观的,它会使初学者得到较为严格的训练。而在中国绘画中最具表现力、最丰富的传统笔墨技法与审美感觉,大多包含于山水画之中,严格地临写有利于纠正或改造平时已形成的不好的用笔习性,而促使正确与有品位的运笔方式的形成,同时提升对传统中国画的艺术特性的认识,提高驾驭之能力,并把握好发展之方向。
以宿墨作画前人有之,黄宾虹先生是宿墨法的高手,先生主要取宿墨的深沉,凝重以表现其对夜黄山之感觉。过去在人物画之中大量运用宿墨者尚不多,尤其是在主体笔墨中全数用宿墨者更少。要充分发挥宿墨之性能,并将其上升为一种有特色的绘画语言,必须有一个对宿墨在审美上深入认识与反复实践的过程。其实打开宿墨的领域,会发现其除凝重外还有晶莹的一面,表现上也尚有许多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发掘的地方,如宿墨中的水法、淡宿墨、清宿墨特殊的水渍美……都是前人较少涉足的,而这一些,恰恰可在人物之塑造之中发挥其作用,因为其中的许多特性,进可用以深入地刻画形与神,退又能表现特殊韵味、韵律与水渍交迭之美。它既使常见的传统笔墨因增添特殊的肌理之美而启开人物画的不同的表现语言的探索,又因以人物画为载体的运用而拓宽了宿墨法的表现力。我喜用淡宿墨,以取其晶莹之特性,并在水法上下了一点功夫,以大水大墨列现大结大化,追求“帖”的灵动,“碑”之凝重,“结”中有“化”,“化”中留“结”的特殊艺术效果,并以此为起点表演逐步努力将风格推向极至。
绘画的选题、意境、风格和笔墨等方面,我都追求其自然,喜欢画平常人与平常事,一直试图从平常的人与事中发掘人生的意义、人物和风采与民族的品格。我认为往往最感人的东西是寓于人物的最平常的和最自然状态之中的。人们所称的优秀的品格一般都具自然和持久的特性,因此,其如能引起人们心灵上共鸣则有也会是很深刻的。虽然捕捉这种处于自然状态又能感人的瞬间形象是较困难的,然而如果成功了,它会使人产生的情感上的联想也会变得非常丰富。
笔性、笔势、笔趣、笔力、笔法是不可分割的笔墨因素,也是画家勤奋、天赋与修养综合体现。笔性与天赋有一定联系,它是画家长期养成笔墨品格,好的笔性形成使画家一生受益无穷。笔性犹如一个人的性格与习惯,在尚未了解中国画的基本规律而过早地追求熟练、流畅、生动,会养成轻飘、浅俗的习性,这种坏习性会潜移默化地妨碍对新的知识的汲取,并直接影响风格品位的提升。笔势、笔意和笔墨的形式美所研究的课题,它在艺术实践中是随着艺术修养的提高、艺术规律认识及基础功底的加强而提升的,它的后天的因素较多。笔势是指运笔的趋向、形态和律动,以及笔与笔之间节奏上“气”的关联。笔意与笔趣有雅俗之分,并都会影响作品的品位的高低。笔力是功底到一定水平后自然呈现出的用笔之张力。同时也是把握笔性的具体能力,它还包含对用笔节奏与形态控制力,以及对用笔质量的理解能力。笔法要求画家正确地掌握传统笔墨规律及其程序,并在能够实际运用中把握其规范性。
艺术风格的个性化往往是通过绘画语言的极化进程来实现的。一种新的艺术观念的追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因审美上的不成熟,会在探索中产生趣味上的交错与语言上的杂化,以及受原本的作画惯性的影响,而在较长的时间中处于徘徊状态之中,甚至反反复复的举步艰难。当然,风格的个性化的形成,一般应是一个自然的渐变式的过程,期间,艺术修养要不断地积淀,以使发展不会因基础的不足而陷入困境,任何的浮躁与急于求成的念头都应排除。同时,对风格的极化追求还需胆魄,既要敢于想象又要敢于实践,不怕挫折与失败,有时甚至要有点“自以为是”乃至“目中无人”的心态,以增强不断进取的自信心。
观念确定后,对笔墨语言的逐渐纯化的追求,将成为风格的极化推进的重要关键。凡绘画上的大家,其风格的最终形成,语言的纯化似乎是必经之路。风格如果没有语言的纯化不断追求,其最终是很难维持高的品位的。这种纯化是经历了一个对所积淀的广宽的艺术修养与专业基础面的不断取舍、融合和再创造的过程而形成的,这种纯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凡在艺术品性与趣味上不相同,在艺术层次上差距较大的东西都应细心地去淡化与回避,切不可陷入盲目。纯化进程看来是理性的,实际上它是很感性的,它依赖的是生活对艺术不断的启示,因为只有在鲜活的生活实践与探索之中才会产生持久的活力。
纯化所形成的带有个性化的语言应以能支撑作品的品位的提升。纯化的过程与极化的推进是一种趋向性发展,并且具有阶段性。因为画家的实践经常是处在探索的过程中间的,因此其成功也是相对而言的。画家的审美上的联想往往是由生活的催化而启动的,而当审美的联想升而成为一种具有个性特征观念时,它又会在推进风格发展的同时左右风格的演化方向,语言的纯化与风格极化进程往往是在观念有制约的演进中完成的。
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绘画品种与千变万化的个体绘画面目,然而,从世界上发现的处于人类启蒙时代的史前绘画,其样式则是大同小异的,还有,世界各地的儿童绘画面目也总是相类似的。另外,那些处于巅峰状态的东方与西方的绘画大师们在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上往往又会相似的,他们对艺术规律认识也具有很明显的共能性。原始的人群与人的童年时期,因为处于人类与人生的初期,其思维发展处于低级阶段,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较浅,因此其绘画只能是直观而简单的,这种带有本原性与单纯性的各地的原始人岩画以及孩子们的绘画必然在形象的思维之方式上是基本相类似的。而东、西方大师们是人类的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代表,因为对真、善、美的理解本质的同一性而产生了绘画上的许多共识,这种共识往往是超越民族与地域的界限的。容易得到不同的人们的心灵中与视觉上的广泛的共鸣。西方大师们对所描绘事物的感情与激情而产生的丰富的色彩感,强烈的笔触感与塑造感,与中国的绘画大师的对笔墨的气与韵,物象对神与形的追求其实在本质非常相类的,我想这种高层面上认知的相类,也许正是艺术真谛之所在。
中国的前卫艺术家,不应只是对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与流派风格的简单的模仿与重复,那是没有出息的,其实,在我们的各个历史时期也有一些自己的处于前卫地位的画,如贯休、石恪、梁楷、徐渭、陈洪绶以及扬州画派诸家……他们都是艺术观念上的超前者,并因此一度不被当时画坛所理解,而被贬被称为“疯”或“怪”。其实他们的许多追求直至今天仍与我们、特别是与当代前卫意识较强画家们的心灵上是相通的,我们是否应从美学研究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从理论在总体上对这种现象作深入的探讨与梳理,我想对他们的艺术风格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一定会对我国当代的前卫艺术的发展有所启示。
原刊香港美术家联合会《美术交流》2008年第3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