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何水法
2012年06月12日 17:12:32
点击率:2638
端午节,西子湖边的一座山庄,在那场举世震惊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快一个月的时候,我坐在何水法长长的画桌的一端。何水法坐在画桌的另一端。杭城刚经历了一场暴雨,天气难得的凉爽,湖边的空气也更加清新,窗外翠绿的树枝直伸进窗来,仿佛在与倚窗而坐的画家耳语。抬眼就是西湖,山色空蒙,似披了一层轻纱的少女。
我第一眼看到画家左臂上戴着黑纱,遂问之。画家声音暗哑,说上月十五父亲刚去世,这个黑纱,是为父亲而戴,也是为数万大地震中死难的同胞而戴。
大写何水法
很自然的,我们的谈话就从大地震开始。
5月12日下午,何水法正在山庄作画,突然一阵摇晃,头晕目眩。他坐下来,歇了一会,继续创作。
殊不知,这一摇,来自于一千多公里外的四川。汶川遭到了毁灭性的8级大地震,数个城市变成废墟,无数条生命转瞬消逝。这个消息,画家是后来是才知道的。
病危的父亲正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当夜,他陪在父亲身边,通过身边人的讲述,他知道,一场灾难降临在了中国。就像条件反射似的,他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望着弥留之际的父亲,脑子里,一幅作品在慢慢成形。
第二天凌晨五点,何水法赶回山庄,铺开宣纸,提起画笔,饱蘸浓墨……他的眼里满含着热泪:父亲啊,你该知道你的儿子的脾气;灾区同胞啊,多难的兄弟姐妹,我怎能放得下你们!
落于纸上的,已不只是彩墨,而是画家的那颗红心,已不只是线条,而是画家的那缕牵挂。一朵朵饱含深情的牡丹在画家笔下绽放。他顾不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一直创作到下午一点多,他才放下画笔。这位以画牡丹闻名的画家,望着眼前的这六朵牡丹若有所思,“牡丹是国花,体现了极强的凝聚力,我们国家现在正是需要凝聚力的时候。”
画作题《国香》,画家希望籍此能为灾区人民带去一缕馨香,让四川人民感受到浙江人民的关爱,树起重建家园的信心。
他把这幅四尺整张的画交给省城一家媒体,通过媒体以社会认购的方式义卖,将卖画所得捐给灾区。15日,何水法义卖画作的消息刊登后,众多热心市民纷纷认购,最后被一位姓彭的市民以30.66万元购得。善款交到了省慈善总会。
而就在这一天,父亲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自古忠孝难两全。画家深深体味了此话背后的无奈。
灾情还在继续。何水法从电视上看到了越来越多有关灾情的消息:一个中学的学生被埋,一个幼儿园的孩子被埋……现场每一个灾难的场景都让他泪流满面,每一次成功的救援,都让他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呼。
爱心永不凋谢。16日,何水法创作国画《香远》和书法《大爱无限》,参与“中国一家,情系汶川”书画爱心义拍。18日,因为实在抽不出时间创作大画,何水法把他创作于去年的一幅舍不得出手的《春满人间》,交给浙江电视台民生频道,进行赈灾义卖。消息20日播出后,杭州一企业当即出资50万元认捐,委托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用于赈灾。20日,何水法又创作《紫气东来》,参与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举办的“亲爱的小孩——浙江百名艺术家捐助灾区孩子”赈灾义卖,被一集团出资20万认购。
至此,何水法在失去父亲的至悲的一周里,创作作品参与义卖筹得善款超过百万元,成为浙江书画界第一时间参与赈灾、筹集善款名列前茅的画家。
何水法的一次次善举在书画界更有振臂一呼的意味。他说,“危急关头,我们每个人中国人都要亲如一家,一定要团结,我们除了哀悼,更要振作起来,能多出一份力量就多出一点。父亲去世我很痛苦,我深深理解灾区那些失去了父母、孩子和家园的灾民的痛苦,他们现在很困难。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站出来,支持赈济灾民和灾区重建。”
一次次无私奉献,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大爱的何水法,一个大写的何水法。
事实上,几十年来,作为一个艺术家,何水法的善举从未间断过。助学、助残、助孤、环境保护、文化建设、印尼海啸、年初雪灾……他不缺席任何一次义举,何水法的名字,也因此被人们深深地记在脑海里。
变法何水法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形成了中国画创作的一个又一个高峰。现在回过头去看,每个高峰都是对前人的一次创新,或者说是另辟蹊径的超越。唐人写人,宋人山水,明清作花鸟,都出现过辉煌和极致。但每一次高峰之后,后来者中都有大智大勇者跳将出来,闯出另一番新天地。在这些智勇者眼里,前人创下的高峰成为他们不断学习汲取营养的源泉,而不是高山仰止成为屏障,胆战心惊自束手脚不敢越雷池一步。跟在前人背后亦步亦趋是永远也无法创新的,更不用说超越。
中国画讲究笔墨技法,讲究构成布局。对这一点,何水法深有感触并亲身实践。他不赞同有人主张的“笔墨等于零”的说法,认为没有笔墨就不是中国画,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线,水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画千变万化都是靠水,犹如万物生长靠水一样。没有水就没有变化。这是他对中国画传统的坚守。
但何水法将古人对水墨的理解作了新的拓展。古人认为,色即是色,墨即是墨,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而何水法,把墨当成色,一笔下去,墨分五色;大胆用墨,大胆用色,大胆用水;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水墨交融,色墨交融。在水墨的运用和落笔的轻重舒骤掌握上,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事实也证明,何水法的水、色、墨交融技法丰富了中国画传统笔墨,赋予了花鸟画崭新的时代精神,使中国花鸟画别开生面又见春天。
“莫道泼彩是新路,水法通时八法通。”这是乃师陆抑非先生对何水法的期盼和肯定。
《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绘画也一样,变则生、不变则死。如果照抄照搬一成不变,结局只能是进死胡同。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有位老先生,学吴昌硕学得很像,但不敢变,不敢突破,结果,他做不了吴昌硕,也做不了吴昌硕第二,在绘画界,没有留下自己的痕迹。
何水法的变法是全方位的。除了水墨运用上的突破之外,在内容上,他“搬掉了石头”,使花鸟画更纯粹。从苏东坡到八大山人,传统的花鸟画都有块大石头,徐青藤、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家作品中都有,这几乎成了一种定式。有石头,易构图,画面美,但何水法感到再这样画下去,已难有突破,于是,经过痛苦的抉择,他搬掉石头,以全景式构图来弥补搬掉石头后的损失。在形式上,传统中国画讲求“留白”,讲究透气,但何水法笔下的花卉密密麻麻布满整个画面。这种画法一开始受到一些非议,说他的作品画得太满。“其实满有什么不好?这是一种形式,好与不好不在于满与疏,关键是要有神韵。”何水法坚持了自己的变法。他坦露:“其实,这种构图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山水画——层峦叠嶂,只不过我把那些原本画面中的山石都换成了生机勃勃的花卉,变成了花的海洋。”现在,这种创新受到了业内高度的评价,而市场,也以它令人信服的接受度给予了肯定的回应。
“是这个时代给了我创新的勇气和信心,给了我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说到这里,何水法双目放光,神情激动。他说,就拿创作题材来说,改革开放后,外来花卉日益见多,大大丰富了他创作的素材,这是前人所不能比的。这更促使画家要与时俱进,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几种题材,而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掘,有所发展。
当10岁的何水法坐在小学教室里,不听老师讲课,而在下面偷偷地画漫画、画三国演义、画戏剧人物,当十六七岁的何水法如饥似渴地临碑、刻印、画水彩水粉,甚至当30岁的何水法作为学生,和美院教授陆抑非、吴弗之、诸乐三等三前辈平起平坐,由杭州书画社出版花卉四条屏时,他都不曾想过,自己走的路,会是这样一条不断变法的路。
思想何水法
跟何水法聊天,不时能从他嘴里听到“思想”这个词。
他说:“一个大画家首先要是思想家,先走一步就是思想。”
他说:“绘画一定要有思想。有思想才能变,才能创新。没有思想,亦步亦趋只是模仿是不会有大的成就的。当然还要有胆略。”
他说:“笔趣也有思想性在里面,不动脑筋地描是没有笔趣没有思想的。有思想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确实,变法的基础是思想,变法的何水法首先是一个思想者。
何水法在水彩、水粉、水墨、彩墨、书法等领域都颇有建树。除花鸟外,他的山水、人物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何水法是从工笔走向大写意的。他最早画的是工笔,从走兽花鸟画着手,曾经临摹过多幅两宋花鸟,功底深厚,程十发先生曾评价:“何水法能工能写,工的极工,写的极放,这样工写都好的,在国内非常少见。”观何水法工笔画代表作《藕花多处浴鸳鸯》,清新脱俗,格调高致,十分难得。1973年到1983年,何水法跟陆抑非先生学习,并系统学习了包括任伯年、吴昌硕在内的海派画家。1983年,他悟到了道理,感到再不能亦步亦趋学老师,就抛开陆老风格,在大写意上探索自己独特的路。
到了1993年,他发现自己的画还是太传统,整个理念都太传统了,认为像前人那样的大石头如果再画下去,一模一样会是死路一条。从这年开始,他提出搬掉大石头,决计向传统挑战,来个大突破,由此超越自己,超越前人。
此举在当时十分叛逆。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艺术探索之路本来就是为有勇有谋者准备的。在这条前人没有走过的羊肠小道上,何水法孤独前行,披荆斩棘,没有牛奶和面包,没有鲜花和掌声,被藤蔓拌倒,被荆棘划破见红是常有的事。就这样,他一路跌跌撞撞爬上山去,靠着他的不灭的思想,靠着他的不屈的胆略,也靠他对自己的了解。
这让我想到了那句名言:“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何水法的思想是开放的。观何水法的重彩花卉,用色大胆,有颇重的西画味道。对此,他坦言,自己吸收了西方人用色的理念,但笔墨是中国的,用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创作,而不是用丙烯,水粉等,使他的绘画兼具了中西方艺术所长,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个性和面貌,也赋予了中国画新的活力,“这叫学活,而不是死搬硬套,一味照搬。”
何水法的思想是进步的,他不但关注着艺术,也以火热情怀关注着社会。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积极参政议政,在今年初的全国两会上,他一口气提了五个提案:一是提出青少年美育教育刻不容缓;二是呼吁馆藏场所不该‘怕虎关山’,应开放国宝真迹,让每个国民领略中国艺术珍宝;三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传统文化教育熏陶要从娃娃抓起;四是提出奥运会要加强文化效应,要借奥运文化热来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五是大力发展中国艺术市场。
《弈林》曰:“善弈者谋局,不善弈者谋子。”说的是棋艺高超者下棋,讲究的是全局,是气势,不拘泥于小节;而水平低下者则相反,往往计较于一子两子之得失。战局未开,胜负已现。何水法,就是其中的善弈者。
性情何水法
何水法是个真性情的人,他喜怒形于式,敢说敢做,脾气率真,拥有祖籍绍兴人的聪慧和灵气,又有北方人的彪悍外形和豪爽性格。
真性情的何水法说自己是个护花使者,也是个大“花痴”。郑板桥不可一日无竹,而他则是一刻也离不开花。他为花哭为花笑,“日间画来夜里思”。说起花来,他可以一口气说上几个小时。
在何水法看来,花是有精神和情怀的,他去看花,就好比去看老朋友,时不时地跑去,带着很深的感情。也因此,老朋友的每个变化都会让他牵挂;也因此,杭城的每一处花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也因此,他心中形成了一本完整的杭城花木图,杭城哪个角落有几棵树、几株花,他一清二楚。
金溪山庄附近有两处一丈红,一处在山庄的右面,是大红的,一处在山庄的左面,是全白的,去年他去看时,两处都好好的,前几天再去时,大红的还在,但那处全白的已经没有了。他像失了魂一样,在附近不停地寻找,结果还是失望。
西冷桥边一所幼儿园旁有一株桂花树,树身斜斜地伸向湖面,姿势非常优美,后来幼儿园搬了,改建成镜湖厅时,这株桂花树也不见了。
玉泉有棵百年紫藤,他经常去看它,每每都有收获。有一天他从报上获悉,紫藤被人砍掉了,他心痛不已,捧着那张报纸流下了眼泪。
他听人说,紫阳山上有棵油麻藤很好看,他连忙跑去找,第一次没找到,第二次再去。找到后,他开心得像个孩子。
何水法为画好牡丹,无数次到杭州花圃和花港观鱼等地观察,写生稿堆起厚厚一摞。他还11次跑到“牡丹之乡”山东菏泽去看牡丹。
平时,他难得与家人逛一次公园,可一看到花就停下不走了,家人也只好在边上等着,这一等常常就是好几个钟头。
如今,年过花甲的他依然每年与“老朋友”有约,如候鸟般追逐着花儿。
实际上,何水法的家里也种了许多花草。有人不理解:你这么大名气了,
为什么还要出去写生?
何水法说,花鸟画家老呆在书斋里是画不好画的。大自然里的花才有生气。
风晴雨露,晨羲暮霭,各个时期、各个时间段花形也是不一样的;公园的恬静,山间的野趣,各个地方的意境也不一样;还有每次看的感受不一样,一花一草的情结在心中,自然笔下的画就能生动起来。
何水法认为,生活积淀很重要,创作灵感就来自于生活。画家只有从生活当中来,才能有生活的感受,有时代的气息,加上传统底蕴和创新意识,才能创作出反映这个时代的好作品。山水画家胸中要有丘壑,花鸟画家也要有。只有爱花爱草,才能爱生活爱生命,也才有爱心。爱心,是一个人真情的自然流露。
何水法,他的为人,因他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真性情而显得可爱;他的事业,因他锲而不舍不断创新的精神而成就斐然,他的作品,因其狂放鲜明雅俗共赏的风格而受人们欢迎。“大爱无限”,是他赈灾的心愿,也是画家个人品格的最好写照。
何水法,以他的人文情怀,抒写着人生不断升华的画卷。
作者:杨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