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说到了名家书画“绝对克隆”造假法,该种方式使赝品有相对逼真的表面“优势”,但对策划、造售假者来说它也存在很致命的“弱点”:只要造假涉及到的那件真迹母本一被发现,那么当局伪作马上就会原形毕露。因此说,让伪作与母本之间具有相对的隐蔽性;并尽可能降低一些制假操作的难度,一直以来就都是每位策划与操作书画伪作者格外在意的一个环节。或者干脆说,为了避免李鬼直接撞上李逵,被逮个正着,不少书画作伪人便策划出新的造假理念——“相对克隆”招术。
我所命名的“相对克隆”造假法,具体指作伪者在有针对性地选用某件(或数件)名家真迹母本进行克隆性造假操作时,会视母本、自身能力与伪品赝制过程的具体情况,作出局部的或替换或取舍或拼凑等等各式各样变通性的处理,企求使伪成品在达到个体“像”的前提下,又与被克隆母本的外观形成或多或少的差别。
以“相对克隆”造假法赝制的书画成品入市量如今多如牛毛,其“变化”手段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根据我个人的识假经验,将它们梳理总结出较常见的几种套路,即较具典型性的“款识替换”、“内容删减”、“画面拼凑”与“改变幅式”计四种操作方式,拟做逐一的揭示。此次先说其首“款识替换”。
“款识替换”具体操作方法是:先找来某名家真迹原作或影印件二件A和B,先去克隆A原作画面(若作伪书法也一样)的所有内容,待到要操作款识时,有意避开A母本,而改去克隆另一真迹母本B上的款识。由此形成克隆品与所涉及二件母本的画面状态皆有不同处的客观效果。
我本人受“相对克隆”术触动较大的是此件图1程十发疑伪成品,因其母本图2就是我自己十分看重的收藏物。几年前,一位从事书画经营的“收藏爱好者”在欣赏完这幅藏品后,为表达喜欢之情拍照留念,想不到这张似偶然拍摄的只有巴掌大小的照片,没过多久即被实施了“相对克隆”并神速般入市作售。此画在拍卖行中曾数次露面,几乎回回都能“成功”交易。以图1与图2画面的笔墨与造型状态分析,我认为起码有两个与本文相关的问题很明确:一是前者这件疑伪成品的赝造同上次揭示的那件款署陆俨少的高仿真“绝对克隆”成品有相似处,它也是借用一种新发明的定位器械来辅助手工进行笔墨操作,否则单凭一张小照片来对照着作伪,其主要内容的笔墨与造型面目就绝不可能会这么接近于母本原作;二是疑伪成品的款识看上去虽与图2母本的不一样,但该字迹结构比画要松懈,笔线也较之疲弱不少,模仿的痕迹则十分显著,尤其是“画”与伪款识之间尚有许多不入调的征象。按常理即可推断,作伪人可能只“徒手”(指没用仪器)去克隆了另一件艺术风格与图2略有不同(或创作时间间隔了几年)的程十发真迹中的款识。据知情者透露,曾有无数个“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资深书画界人士包括书画鉴定专业人士纷纷指认图1系程老真笔,该成品裱边还有某书画名家的真迹题跋。我真耽心,此画的现藏家或许至今还蒙在鼓里!
辨识该类“款识替换”的成品,鉴定者应注意以下这两处要点:一是此类成品中题款的字迹与位置和画面其他内容的构成关系一定不会是自然妥贴的。这主要是因“凑合”的缘故,往往使它们相互之间不能取得很好的呼应与协调性;二是虽是“相对克隆”,但要是我们能把或是主题内容或是款识所效仿的那件母本找出,也一样具有近乎于“铁证”的效力,所以鉴定者的实战经验和阅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败与效率。
来源:美术报 作者:黄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