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华
艺术,是艺术家的生命和灵性的结晶。对于一生艰难跋涉在艺术探索崎岖之路上的艺术家来说,艺术就是他的生命。
艺术家在他的创作中投注了他的生命和智慧。所以也许就在短暂的时间内,一张普通的宣纸,一块平淡无奇的亚麻布,一把价值低廉的胶泥,因为艺术家生命的分解和输入,它们瞬间成为众人渴望拥有的昂贵的艺术品。
在商品社会里,所有具有劳动价值的东西都是商品。艺术品当然也不能例外。
艺术因为收藏而成为财富。艺术因为财富而更增其眩目的光辉。
财富因为收藏艺术,似乎从此而变得华贵。而且艺术收藏,繁荣的市场,本身为它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增值惊喜。
所以文明社会发展,艺术需要财富,财富也渴望艺术。
财富对艺术的关注,应该立足于对艺术品的核心价值的关怀。
收藏对创作的导向,对于多数艺术家来说,具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科学、理性的艺术品收藏观,引导艺术健康良性发展。
盲目、混乱的艺术品价值观念和不当的财富流向,必然误导艺术家和艺术的成长。并进而影响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当代中国这个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大量资金涌入艺术品市场,艺术领域泥沙俱下,收藏家目炫五色有时莫知所从的当下,我们应该怎样认知艺术、认知艺术品价值、认知艺术家品格?
我们要建设文化大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壮大国家的“软实力”,“艺术收藏”、“艺术财富化”要扮演好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成为艺术、文化、社会良性健康发展的推力。
要准确把握收藏和历史、社会发展需求的脉搏,收藏界需要加强学术介入。
国际学术界对艺术的理解:
art:The conscious use of skill and creative imagin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aesthetic objects, environments, or experiences that can be shared with others.
艺术需要技术,需要想象力、创造力,还需要具备社会公共性。
在另一本艺术普及读物里,我们看到西方学者对原创精神的提倡:
伟大的艺术家是指那些改变人类审美模式、使人认识到艺术还可以这样表现世界的那些艺术家,同时他们的探索原创能够获得同行认同和追随,并形成艺术流派。
我们当下的艺术行业、收藏行业,奉行的标准是否和国际潮流相吻合呢?
盲目的收藏可能使“废纸”成为黄金。
如果艺术收藏的社会影响力,不幸被误用。我们的劳动果实不幸但非常成功地追捧了历史和学术标准下的废纸和垃圾,即使你作为投资人获得了百分之百的成功,作为一个拥有财富、在国家文化学术发展中应该有所担当的“财富所有者”,你还是一个失败者。
而且很可能,错误的成功,造成或助长了学术、艺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人类理性的某种失败。社会文化的发展,很可能因为这样的群体性“盲目”,而局部地受到耽误。
所以收藏可以是个人的,可以是“玩”。收藏也是公共的、社会的,大家“玩”的时候,要留心——艺术的“财富化游戏”,是关乎国家文化、乃至国运兴衰、社会发展的。
郑晓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