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江南长三角中国画名家提名展学术研讨会 -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信息
分享到:

春雨江南长三角中国画名家提名展学术研讨会

2012年06月12日 17:13:02               点击率:3787
主题:春雨江南长三角中国画名家提名展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1年05月13日
地点:中国国家画院
主持: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

“春雨江南”展览学术研讨会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
   
    张晓凌:今天欢迎大家来。这个展览看了之后,我的感受就是说中国画的笔墨应该说到了参展地区它的贡献很大的,因为在这里面大部分作品都不是大作,大题材,都是源于自己心性的,就是很随性的作品,很能体现个人质量和笔墨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今天的研讨会我也围绕着参赛地区的中国画在笔墨上的独特贡献,长三角独特的地缘带来的艺术特点,中国长三角地区的中国画和全国中国画的关系等等,围绕着这些议题大家可以展开讨论。因为大家知道长三角地区以上海、江苏为核心的地区,在中国画有一个独特的位置,我想两宋以后的中国画名家大家尤其南宋以后的基本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所有的伟大的艺术思想和这些言论基本上出自这些地区,应该说统治了中国画坛近千年,这是不得了的贡献。尽管北京作为首都,但是始终没有能力和江南地区中国画相抗衡,即便是北京这些大名家,也大部分来自于南方,包括齐先生和黄先生这些著名大家,所以说南方画家在中国画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在今天这样全国画的形势下,长三角地区如何保持自己中国画特色,如何充分高扬中国民族文化价值,我觉得长三角地区的贡献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是中国画创作的核心。前几年我听一个老师说,画中国画的人过了长江就不有名了。这虽然是酒后戏言,但也说明了中国画仍然在长三角地区,北方更强调可能是造型这方面,长三角地区在笔墨方面有很独特的贡献,所以大家可以就这个展开讨论。我们院还要搞一个南北画对话,这个构思挺好,就是南北有一个直接的碰撞。名次不重要,我觉得比出特色,比出各自优势,大家都相互融合,最后产生中国相当伟大的作品,这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陈履生

    陈履生:来到国家画院感到非常亲切,看到长三角的画家的作品也是非常的亲切,没想到王先生的这个春雨江南已经到了第四届,一直到第四届我们才得以欣赏到春雨这样的作品,当然春雨江南赋予了新意,春雨江南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觉。刚才张晓凌院长谈到的江南中国画的问题,当然这次展览在春夏之交,实际上是初夏,仍然给我们看到了来自江南的画。我想一个突出的感觉,是今天的长三角地区的水墨画的发展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从美术史上上来看,这个区域有扬州八怪等等,风格不同,我们今天看到长三角的绘画多样性的态势使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疆域方面的限制,而且文化的交流也给长三角地区的水墨画的发展注入了很多新的血液,再也不是过去的某一派,或者某一个地域的风格影响整个地区的水墨画的发展。当然今天来看基于不同的画家的文化素养以及文化诉求,在水墨画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的个人越强烈,也应该看成是长三角地区水墨画的发展的另外一个特色。当然,不要说长三角地区,就是拿北方画坛,拿北京画家相比较的话,互相发展,互相融合正成为中国水墨画发展的一个整体趋势。当然国家画院来说几乎招募了天南地北的各方面的画家,所以这个地域的影响远不如中国古代的各个派系之间的差异性。当然,不管怎么样,基于艺术教育的问题,有中国美术学院,南方美术学院等等,教育的传承是维系当代水墨画地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今天看到来自于像中国美术学院这些教育单位出来的水墨画家,他们秉承的风格,以及传承的艺术责任感,他们坚守在中国传统水墨画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说他们完全继承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传统,只是说他们坚持中国水墨画,强调笔墨的一个道路之上。因此我们看到这个地区的水墨画强调很多,强调笔墨趣味,比较强调气韵等等,这也体现了中国地域风格方面的另一个方面,这个地区的画家是中国水墨画的引领,很难笼统的来谈,当然有些画家有一些个案处理研究,当然整体风格研究,这种流动性的发展以及区域性的,给文化、生态带来的影响,还是值得我们今天去关注,去研究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著名美术理论家丁宁

   丁宁:我跟很多人一样,认为江南是让人觉得一个亲切的地方,因为我也从南方过来,原来在浙江美术学院工作很多年,看到很多熟悉的画家及作品,实际上江南作为文化现象,我觉得水中天在一个江南大学的艺术研讨会上做过研讨,这个可以看到一个文化的高度,这个高度里面让我们看到我们想象当中的江南的非常灵秀,非常秀美的东西,人物来说,鲁迅绝对不算阴柔,他是强健的,包括秋瑾,马寅初,蔡元培,实际上江南是蛮包容的。这个包容我认为也有道理的,因为江南的发展,江南人口的稠密,实际上这个稠密要出人才的基数很大的,现在浙江省一个人口拿出来超过一个欧洲国家的人口。

    我看到这些作品很熟悉,除了前面说的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以外,今天看的画其实不完全是全面的面貌,也是一个局部的选择过的一小部分,甚至也没有把最高水平的包括在内,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状态,就是艺术家自己个性的追寻,艺术家在笔墨上的锤炼都非常明显,我有一种忧虑,就是有一种清醒的意识的话,我想在画画圈子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隐隐作痛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比如说吴昌硕过世,潘天寿过世等等,后面有几位跟着的人与他们相提并论,这是明摆的事实,现在没有人跨过去。现在来看还有一个感受是什么?你看到薛齐熊等,看到那些老艺术家,感觉青年一辈的艺术家的功底和造诣在所有细节里面好像也有一个落差,这个落差是如此明显。我又有第二层忧虑,就是像这些人物画里面,他们的成就后面人能不能追的上,或者说追的姿态不一定是模仿,还有就是修养,功底,所以这是对江南一个很高的期望,但是也有隐隐的期望。所以看这个画非常亲切,但是我自己有这么一个内在的比较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水平上面用已经有过的江南的高度,其实不是可以相提并论的,这也是我们今天可以讨论的话题,有的不一定同意我的看法,但是我觉得给我视觉上的冲击也模仿这个东西。这个东西追究起来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可以思考,因为山水画的东西,本身的技法和传统的惯例影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功课是做在所谓的语言和技巧上来,因此生活本身,感情本身要反映的最实质性的东西在画面里面不是占主要的,更多的是笔墨的一些讲究,而这个笔墨的讲究,我说实在话其实跟传统比还是有差距的,并不是说你下工夫就会上去,这里面到底什么原因?我曾经跟几个青年画家聊,聊到最后得不到一个答案,他说我肯定比潘天寿看的画多,因为他没有出过国,看过国家以外的,比如美国博物馆的,他说为什么我比他看的多的情况下还没他画的好?所以我觉得这是作为创作主体可以思考的,就是我们创作的水准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追上已经有的前辈的那个水平,或者说相反的一个方向,完全不同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但是水准依旧要很高,我觉得这点是成为后面一个难题,也希望我提出一个问题,抛砖引玉能引出话题。
    张晓凌:请梅墨生老师。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梅墨生

    梅墨生:我刚才进来听到前面同志讲,非常有同感,刚才电视台抓住我讲两句,我说第一个,我觉得我们这个展览体现了一个江南的风貌,江南的人文气息,比较秀美,比较温润,比较轻盈,而且这个是江南的地域和北方的,首先跟北京,今天下火车感觉热气扑面,比我去过的中原地区都热。这些东西在地势上都是自然结果,人文气侯,尴尬的说人文气侯对我们艺术都有影响。现在虽然资讯高度发达,但是实际上与艺术本身的内涵还是有关系,就是不管我们交通多么发达,传媒多么发达,但是艺术品与我们人外部生存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我觉得整个展览给我一个印象,就是除了我刚才说的秀美,温润,我觉得还有一个确实巧,我觉得南方的画,就像南方人,巧。当然巧这个词可以很中性,可以巧意,也可以说有文弱气。我们偏北方的话,至少黄河以北的画家在中国总体来说要粗犷一些,在技巧上,当然也有巧的,但是相对来说不是主流。整个展览,几十位艺术家的作品,当然这些作品总体尺度小的多一些,我觉得比较巧一点。
    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这个展览特别多元,整个作品的风格非常多样,追求也是非常多元,我觉得作品的多样实际上体现的是人文共享的多元,就是人们背后的文化理念也是一种生命态度问题,所有的这些造成了我们作品的多样性。我们感觉到艺术家风格变化,比如说在三五年就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对技术的尝试性和探索性,这一点体现的,一个是对这个时代的态度,就是说给我们的资讯太多,还有一个现在人在追求的道路上,在艺术的理解上不变性,很难把这个东西做的很巧,而是一个艺术家一两年,两三年有一个面貌上的变化。有的是自然内在的变,有的可能只是视觉语言上的,一种能力的变。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展览也给我很多启示,也是很受益,观赏之后也使我对江南艺术家总体的艺术水平,思路有一个认识。
     张晓凌:谢谢梅墨生先生。刚才前面几位表达的忧虑,我觉得也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在这样一个时代,就是前辈开辟的这个基业,我们有没有能力把它发扬光大下去,当然梅墨生先生对我们江南的画家多元素做了一个比较深的解析,也很有道理,大家还可以继续往下谈。下面请陈传席老师。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席

   
     陈传席:这个画展我看完很有兴趣,因为我是江苏人,看了这个画展我还是很有感情,我在南京26年。我来参加会议,很多人都让我总结总结地方特色。上次东北的画展,我说我参加,最后一次我再不参加,今天叫我来,我说不来不好意思,也叫我总结地方特色。其实地方特色不是太好总结,为什么呢?古代,我们写美术史,古代的好总结,西安画派画的好大胆的说,因为那时候印刷品不多,好画很难看到,而且古人画不是那么多,十天才画一条水,五日一石,十日一水。我们这儿人画的好,甚至你画的好,学生拿去了,我学你。现在不一样了,上次让我总结,说你讲了半天,安徽有什么特色呢?我说安徽有什么特色呢,你们有的人是中央美院毕业的,南师大毕业的,各大毕业的都有,一个学校不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都是不一样的风格,何况中央美院,浙江美院,风格怎么会一样?现在浙江能保证是浙江的,你能保证没江苏的,北京的?还有一个画册也不统一,这个风格也不一样。所以地方特点很难总结,尤其美术史非常困难。以前写特点一下写出来了,现在讲你讲一百个特点,还有101个特点。
    但是长三角这个地方它还是有点特色,像我们刚才看的画,淡淡的,雅雅的,江南人好玩儿,因为他生活很富有,因为生活富裕了才能画画,不像北方这样为生活奔波,家里养个小孩。我们老家,我也是江苏人,是苏北人,我们那个县是136万人,始终发展不起来,北方贫困,人穷,孩子多,哪有时间画画去。南方人画出来的画是淡淡、雅雅的风格。最重要的还是一个水土问题,人种学我看了很多,气侯学。我刚才讲的话可能大家不相信,气侯是相当重要的,气侯改变了,全部都改变了。莫扎特四岁的时候从来没学过音乐,小提琴摸都没摸过,他要拉小提琴,他父亲说摸都没摸过怎么拉呀?
    我们看江浙,尤其是浙江,虽然同样是浙江的,风格不一样,像潘天寿的风格很雄壮,我看杭州以东和杭州以西的风格都不一样。在元朝的时候,有元四家,三家在浙江,没有形成浙派。元四家的三家是浙江的,但是他是太湖流域的,岱宇是杭州人,一家形成浙派。同样我们看南方淡淡的,雅雅的,北方人也看不起南方。其实都有意思,南方有南方的意思,北方有北方的意思。我看站在战略制高点的都是北方人,在国家有灾难的时候,北方人出来保卫国家的。
    刚才梅墨生先生说南方人巧,这是绝对的错误,不但是以巧为特色的,而且最不巧的就是南方人。南方人就是淡,淡的又非常自然,但绝对不是巧。说江南人的特点,我觉得要发扬这种特点,其他风格的好要学习,完全不学习也是不好的,但是学习那种外地的风格,有助于你这个特色的发展。你看东北人傻大黑,你说学,你学没学好把你的淡雅风格去掉了,这又不好。学习它的东西有助于你个性的发展。你说任何人都有个性,十三亿人有十三亿种个性,但是你要发扬好的个性特点,不是坏的特点,从而形成地方特色,非常美好的一面。这是我觉得地方绘画应该做到的,而且我也希望能做到这一点。
    张晓凌:谢谢陈老师,陈老师从地域风格上做了一些总结,对江南绘画也褒奖有嘉,当然也对北方风格做了一些分析。下面请赵力忠老师。

著名理论评论家 赵力忠

    赵力忠:看了展览我想起一件事,就是去年在杭州一个展览会的会议上,晚上王平请我们几个去喝茶,当然我在喝茶的时候,我们白天开的会谈古今创作,这个题目,这个内容都很沉重,晚上我们去喝茶,看那个画很轻松,如果说修身养性的话,修身更是养性。所以我刚才看到这个展览马上想起去年的事情,关于江南长三角地区画作,他们那些人很有体会。像有些人来讲追老祖宗,甚至有人说从南朝的这些,这些咱不说,虽然它历史悠久,可是作为艺术品它还有它自己本身的东西,还是有它的局限性和它的承载力。
    我记得1987年我在扬州开会的时候,那个会议去的人很多,其中还请了文学界的人,陕西的,听完以后他说,一个社会的发展,文学艺术在里面起不起作用?它是有作用的,可是它的作用是很小很小。他说从文学的角度都很小很小的,何况你的艺术,又何况艺术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一个中国画能起多大的作用?我觉得他作为文学界的一个学者从另一个角度也让我们清醒一些。
    还有一件事,开了一个人物画的研讨会,叶浅予先生说,你们不要把中国画,不要把人物画看的有多大多大。说它像一个人一样,它挑担子是有限的,有些人挑80斤,你让挑100斤有压趴下了。他说的意思就是中国画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这是叶浅予参与三天会后做的这个发言,所以对我印象比较深刻。
    现在我说三件事,一件是在杭州白天开的会晚上喝茶的感受,第二个就是扬州会议的时候那个文学家的发言,第三件事就是叶浅予先生说的这个。我今天为什么讲这三件事,也是我今天看了这个展览之后觉得除了清新以外,赏心悦目以外,我还觉得中国画的承载力,我们不要给中国画更多更多的负担,不要夹杂更多更多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应该回归它的本能,它应该给予我们精神上的东西,而不是更多的一些别的其他方面的。当然我不排斥我们把画家画画的很好的,比如说历史上也有一些画家画,画过一些很好的题材的,很大的题材的,又包括像壁画那样的题材,那也是很不得了的,让人看完之后肃然起敬的,但是也有另一方面像江南这方面以水墨为主的,这种情趣性的,趣味性的为主的。不要对于这些东西给更多压力,当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现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总体来说,我作为一个北方人,又在北方工作,今天看了这个展览以后感觉很清新,我觉得让北方的人来看一看更是一种很美的艺术形式,确实是,江南的气息已经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
    张晓凌:谢谢赵老师,他从艺术角度对春雨江南意境,笔墨做了肯定,当然艺术的社会功能也不容否定,像《开国大典》的作品也有它的价值,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说艺术从社会的角度去评判艺术角度,艺术还有笔墨,就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我觉得春雨江南更多的是从后者考虑艺术如何发挥自己本体的特点,分析的非常好。下面我们请范老师发言。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研究主任范扬
  
    范扬:我看了这个展览觉得特别亲切,题目又起得好,然后又看到好多老朋友,老朋友的作品,像南京的,杭州的,好多朋友的画,我觉得特别的亲切,看他们的画展我等于是老朋友聚会,看他们的作品,又见到熟人了,谈起来真的很融洽,看着画也觉得非常亲切。长三角我觉得这种确确实实代表着整个江南的风气,应该说南北风也好,实质上的南北分流也好,实际上长江三角洲这一块确确实实代表了中国画的风气的指向,而且是影响巨大,影响深远,他们汲取的内容,视角,甚至构图,甚至笔墨,甚至作画的一点点的笔墨的经验,趣味都能体会到。因为我也一直在长三角,在南京,我的老家是南通,一直在这儿活动,所以特别有体会,我今天看到一个老先生,画了四条瓶,竹子石头,上面几款特别的有意思,他说百地熬糟,就是干,说拿着纸呼隆呼隆响,所以作画不能进意,如何如何。就是这个感觉,我最初来到北京的时候,我觉得跟好多画家说纸拿出来是做响的,不像江南的纸,可能有春雨的原因,那就是春雨绵绵,它的纸就显得很滋润,画起来的时候确实感觉不同。后来我就觉得为什么北方画家画的比较雄强,比较深厚,可能地域的风气。所以我觉得我到了北京以后画风也有所改变。所以我觉得这个题材非常有意思,而且也引起人的思考,而且也实实在在是这个群落,这个地域的画家确确实实追求有不同,也非常的有特色,尤其刚才好像传席讲的,好像是魏晋以后,两宋以后它很大的迁移,这造成了潜在的地域文化的指向,落实在画家这里,画家的作品又特别的敏感,每个画家又有着自己的个性,但是又脱不了整个江南的氛围,所以我觉得在我来说也特别的体会深。我前不久带着学生去写生,我记得到了皖南以后,它就下着细雨,它很容易跟景色融在一起,我说不是天人合一,至少是小小时段是天人合一的时段。后来我到北京,到北京郊区写生,我就用粗的麻纸画,我又觉得特别适合手法来画山皴,我画了一大片土地,发现很长的一块手绢水沟都没有,我画完以后才看到,连一条小溪都没有,这很有意思的。所以我经常说要把这两张画拿出来,一个是真正的深秋在北方画的,叫干裂秋风,一个是下雨画的在江南画的叫韵函春雨,我就说一下,表示对江南春雨的热爱。
    张晓凌:谢谢范扬,实际上他从自己创作切身体会谈到了文化地域性特征如何形成的,实际上跟气侯,地域,人文方面有直接的关系。下面我们王志纯老师说一下。
著名美术理论家王志纯
   
   王志纯:这个展览看了以后很舒服,感觉看的很轻松,画的很轻松,整个展览透着一种温顺、秀婉的气息,感觉挺有才气的。我的一个感觉是整体的展览的风格还是比较一致,但是个人的艺术面貌也很多样,我觉得可能跟长三角这个文化圈有关系,我觉得二十世纪中国画有几个文化圈,一个是江南的这块,再一个岭南的,再一个经济这块,再一个西北长安这一块。就是每个地区的特色都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着意点也不一样。我觉得从这几个文化圈来说各自有各自的特色,从陕北追求艺术表现,包括技巧,技法这些各个层面,我觉得都有很多的区别。
     其实江南这个文化圈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画过程中,水墨画这一块一直很强调笔墨,我觉得这个特色非常独处,我最近也一直在考虑整个中国画二十世纪进程,整个的背景是一个西化的大的思潮,在这个大的思潮下实际上各个文化圈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像岭南画派主要对日本画的临摹、匀染、空间等等因素。北方或者是更远的传广,与江南文化也形成了鲜明对比。江南强调笔墨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包括这批年轻的画家。我看展览对很多画家名字很生疏,一看画册才知道都是70后,我觉得在他们作品里面,就是受这个文化圈的影响还是很深的。我觉得整个的展览是非常成功的,我觉得笔墨文化融入的西化因素相对少一点,我觉得再进一步发展的话,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优势,我觉得水墨画和湿画的结合、融合有很多的困难。前一段我在日本做了一个考察,我觉得日本的水墨画从二十世纪初以来,那一代人强调匀染,强调画面感,缺少空间感,就是走到现在以后,已经是走入一种困境,因为水墨在宣纸上要表现空间,要塑造形体,这个确实是与水墨的韵味,那种气息没有很大的出路。其实在中国画里头也有一些,我觉得和笔墨文化再发展也是需要反思的问题。因为用去造景,去创造空间感,我觉得确实有非常大的难题。
    但是从江南水墨画的整体来看,我觉得强调笔墨创作,就是融入适当的某些画的因素,进行一些局部的、个别的艺术表现方面的改造,可能会形成非常多的当代的中国画的面貌。所以我的感觉是整体的审美追求都一致,都是韵味,就是秀雅,整个的追求整体风格是一致的,但是个人的内容很多样,所以我在这里看到很多很有希望的再进一步发展的一些因素,我觉得这个非常好,我看到很高兴,很愉快,很轻松。
    张晓凌:王老师对地域做出了深入的分析,下面请刘墨。

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默

   
   刘默:那些多年来很少来看画展,参加研讨会,因为昨天王平不断发短信提醒来参加展览,刚才也听了许多专家谈了很多很好的,很有趣的意见。我自己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虽然,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但是显然我们衡量文化的标准或者说衡量艺术的标准显得过于的狭窄。如果过于狭窄的话,它可能不宽容,不宽容可能就有优劣高低,这样的话我们就可能说南方的画家,北方的画家究竟谁好,谁坏,要比高低,比优劣,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可能已经不需要这样对比,而且要展出它的差异性或者丰富性,我觉得这个可能更重要一些。
    江南显然在中国文化史上特别重要的,因为写进艺术史上的像王羲之,虽然是北方人,但是生活和成长在绍兴,顾恺之是无锡人,塑造了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的两个人都是江南人。尽管中国文化很长一段时间是在西安和洛阳这么一个东西向不断的展开,但是之后中国文化中心不断向南移。我记得二三十年代有一个很有名的文化学者朱谦之写过一叫文学哲学的书,这本书可能影响不是很大,但是里面的观点很重要,他认为将来的中国文化中心一定是南方文化,当然他的南方文化是岭南文化。
    从绘画方面确实我认为中国绘画很大的品格是来自江南,而且提名展是七八位画家,老中青三代,在这里面我觉得从整体上来看的话,它恰恰提升了我们,就是究竟离我们有多远,究竟离我们有多近。如果我们单纯的看青年画家书法能力赶上老画家,或者说老画家是否就一定比青年画家画的好,我觉得这个意义,当然有它的意义,但不是特别特别的重要,而重要的是在我们的绘画当中,我们从传统里面取得了什么,然后我们给这时代贡献了什么。如果说概括一下,我觉得南方的画家至少是春雨江南中国画名家提名的画家的话,他里面的文化性多于主题性,他的抒情性也多于叙述性,中国的画本质在这个方面也体现的比较明显,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代表当代中国绘画一个很重要的追求,而这个追求它可能是传统里面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内容。
    张晓凌:江南绘画要成为重大题材会有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可能不明显,这是南北的一个差异,北方人可能画大画。下面请杨会中。

研讨会现场嘉宾

    杨会中:一个非常好的展览,看出去我们王平的感召力,应该说这些年展览非常多,特别是我们做媒体的工作,看展览确实看的有点麻木,很难有一个展览能够留下什么印象,但是我觉得今天这个展览应该说它不是一个东拼西凑的展览,像画坛上流行的做法,就是所有的提名展,邀请展这些乱七八糟的,就是可以看出来作为组织者他在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他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一个审美取向。确实江南在中国文化上它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或者说非常有深度的这么一个名词,我想它可能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我想除了这个地理概念以外,它有更多的,它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因为我们中国人一提到江南,那么可能就是说在烟雨朦胧,花红柳绿之外马上想到的是才子佳人,我们中国人说什么江南才子,才子必须是江南的,很少有人说塞北才子,或者什么才子,这个我们觉得江南撇开大的文化不谈,就从美术来看,可以说从顾恺之到徐悲鸿,接着往下说,到当代的吴冠中,可以说江南占据了中国美术史的,保守一点的看是80%的在中国美术史,因为我们看看画史上留下的这些画派或者画家,当然在古代北宋的时候北方文化也一些,那么中国的画派以地域命名的从明代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从明代开始,从明清来代所有的画几乎都是明清画派,在此之外可能有一些零星的画家有,但是成气侯的画派确实是在那儿。我觉得单从地域这块来说江南画派也可以看,但是还不是很完全,特别是从元代以后,我们江南的地域来说,它事实上就是中国美术的一个一个主体,或者说它是潮流之所在。当然可能到近现代,社会文化因素,各种因素的变化,江南在中国美术的总体格局中,它的地位确实是有所削弱,特别是说在49年以后由于首都不在,从南京迁过来了,失去了它的文化中心,这种地位以后,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它的这种雄厚的积淀是不可否认的。

    还有就是现在所说的,刚才我出去了,我没有听到前面的老师说,就是所谓的笔墨,它几乎就是江南山水,江南人文景观的一个呈现,可以说江南的笔墨基本从江南派生出来的,就是大家接受的约定俗成的谈笔墨都是从江南过来的。所以我说从江南地域美术角度来看江南绘画,那么它也是有它,可能在全国不可替代的意义。
    最近这些年可能对于地域美术关注正在逐渐逐渐的在加强,所谓地域美术一方面就是由于交流的密切和资讯的发达,客观的说这种地域美术的个性和特色,确实是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前几年我们国画家杂志,每年都做年度精英奖,其中有一年做的题目就是叫地域交流。当时我们也想就是从地域这个角度关照一下当代中国画的总体格局上的有代表性的东西,应该说从建国以后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以后,我们现在真正有地域性特色的东西很难,尽管一说各个地方政府可能就是说为了政绩的需要提出一些口号,所谓打造的地方画派,我觉得这种地方画派不是打造出来的,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是一种历史的积淀。
    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看的这个展览,它在一个相当有水平的层次上去呈现出来江南的人文底蕴,而呈现出来当代江南画坛的高水平的一些作品,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非常有质量的一个展览,祝贺王平。
    张晓凌:杨会中从地域方面做了分析,很有感受。
    东脂:王院长,今天来晚了,前面几位专家的发言没有听到,这个是晓阳院长到画院来,我们第一次来参加画院,还有王平,第一次参加研讨会。来参加这个研讨会,这是第三届了。江南这个江南很简单,第一个是笔墨概念,说到江南首先是笔墨。第二个是文学或者说叫美学的概念。从这两个概念出发,这个应该传承了中国非常核心的一个部分,应该说从文学上,尽管说很多不认可这个,但是中国文学对江南这样一格,在文学上都有叫法的一个,应该说它都得到了这样的精神,应该说从笔墨上,刚才各位也提到了。文人画对笔墨打造的形成,它主要是对江南文化,对于儒道释这三家内涵的一种用笔墨,用水墨的形式的一种凝聚,它把儒道释的精神凝聚在笔墨,这个也得益于江南地区历代的大家,这些美术家对于这个也是集成。从这个方面来看这个画展,我觉得这两种要素都很显明的存在,我看这个展览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地域性不是很明显,这也很自然。这个展览我觉得可能也不是为了地域的一个展现,因为江南是中国美术一个很重要的主体,应该说北宋之后,就是整个的中国水墨艺术的核心的发展,对于当代的意义,除了继承这两个方面的,对地域性的继承和传承之外,我觉得江南对于文化创新,应该说也还是在这方面有成就,我觉得在江南水墨传统很深的地区进行创新很难的,传统深入的地方接受新东西是比较困难的,我觉得这个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从深厚传统中出发进行创造,这也是真正有价值,高水平的一个创作。所以我觉得推出这样一些比较年轻的艺术家,在老一代艺术家传承、创新的带领下,集合推出这样一个品牌性的活动,我觉得意义还是,很有现实意义,既有文化意义,也对年轻人有一个引导的作用,祝贺。

研讨会现场嘉宾


     张晓凌:谢谢东脂。他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就是肯定了江南两个传统概念以后,还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概念,因为刚才东脂也说了对于文化传统深入的地方创新比较困难,但是我们也很清楚的看到,在这里看到创新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像刚才提到的陈老师,和其他几位,他们画的很有时代气息,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研讨会现场嘉宾

    东脂:还有一句话想说,王平在这儿看他的新作品,进步很大,笔墨吃的透。   
    嘉宾:前面很多老师也强调了关于年轻艺术家和老艺术家,因为我作为年轻人,实际上我在这个展览中,在江南地区年轻画家出现的一些新的动态,可以明显感觉到在整个,在中国画毫无疑问杭州,南京都属于重镇,这个重镇的原因是因为有浙江美院这些强调传统教学的学校,所以它培养的很多学生比较重视于中国画的本身语言和体验,但是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却会出现一些看似并不再年轻的画家里面出现一些看似并不像文化的一种动态,比如说杭州潘文讯,包括南京的等等,你们就会发现一批新的趋向性,而这个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感觉,它不在于这批年轻人画的质地或者什么样的方式,像方老先生他们有同样的可比性,可能不具有同样可比性,比如像李鹏他们这些年轻的画家,可能在材料选择上偏熟性的纸,这个带来笔墨的体验,和老一辈老先生提出生宣的体验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现在很难简单的说谁的笔墨体验是什么样的。作为年轻的这样一批人里面,也许他不是我们看到五六十年代的那批画家的所谓的笔墨体验,但是在那种笔墨本身的质地感,透明感上我觉得他们一些地方更倾向于传统自身的体验中,在这种体验中他们把这种视角开始释放出来,进入新的场景,新的情绪,更重要的不是简单抒情性的,而是具有一种动态,在这个动态里明显的具有当下的正在发生的某一个艺术形态的进入中国画的影响。我们不是说这类的创作就是好,或者说价值判断,而是这类现象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一种感觉,是什么感觉呢?就是中国画在今天多元化的渠道和通道中开始出现一类新的趋向,这个新的趋向不知道,不去判断它讲价值上是一定比过去的要好的话,最起码它给中国画在语意的表达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这个可能性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关注。在这个展览上集聚了长三角地带的所有中国画家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画家的话,那么在这个里面更年轻和最年轻的人所具有的东西,也许对我们未来判断这个区域绘画或者是中国画往哪个方向发展,可能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谢谢大家。   
    张晓凌:刚才谈到长三角的作家与时俱进,感受着时代的气息,正在进行着变革。因为中国画自身的特点是通过自身的变通来延续传统。中国画最有价值的地方,我觉得就是它自觉的进入了现代性它没有外力的作用下进入了现代性,它是一个渐变的,自我更新的过程。我觉得中国绘画的现代性到了晚明以后逐渐形成了。今天说到这里,就是中国画自身的,就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就是如果没有五四时期的艺术革命,中国画能不能走入现代性?当然肯定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大家反思一下,中国的文学为什么不绝如缕,这点非常值得思考。这就是传统,对传统最大的尊敬就是创新。我想这可能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特点。下面我们再请张桐
名家专栏
最新作品

名 称:云山幽隐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云去空山青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烟含山作影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诚聘英才 | 加盟代理 | 书画租赁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作品征集 | 交易声明 | 联系我们 | 访问量:55418742
版权所有 2012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浙ICP备05050093号-2 地点:杭州市长生路58号西湖国贸中心706室
电话:0571-87558039 87558040 传真:0571-87558037 E-mail:chym88@126.com 服务QQ:449363274 技术支持:博采网络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