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中国版画展彰显中国当代版画发展成就 -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气象中国版画展彰显中国当代版画发展成就

2012年06月12日 17:13:29               点击率:2362

  导语:2012年5月13日下午4点,798艺术区百雅轩艺术中心“气象中国-当代版画名家八人展”开幕,参展的艺术家有吴长江、徐冰、谭平、苏新平、王华祥、陈琦、洪浩、孔国桥,八位艺术家各阶段的佳作近100幅联袂展出,呈现了版画创作的特有的中国气象。

  本次展览展出了八位版画家不同版种、不同技法的作品。这八位艺术家他们都学成于不同院校的版画专业,始终耕耘不倦地坚持版画创作与研究,他们又在版画教学及其它艺术领域同样极具影响及硕果累累。

  邵大箴先生在画册序言中强调此次展览的意义:“‘气象中国-当代版画名家八人展’,便是力图通过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版画艺术的新成就,彰显当代中国的新气象”。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30日,喜欢版画的朋友们不可错过。

  百雅轩798艺术中心于2012年5月13日至5月30日隆重推出精心策划的“气象中国——当代版画名家八人展”,当代版画界八位重要的中青年艺术家吴长江、徐冰、谭平、苏新平、王华祥、陈琦、洪浩、孔国桥各阶段的佳作近100幅联袂展出,呈现了版画创作的特有的中国气象。著名美术史论家邵大箴担任展览的学术主持,各位参展艺术家鼎力配合,成为近年来特有高规格、高水准、多风貌的版画展览。由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策划,邵大箴、陈琦主编的《气象中国——当代版画名家八人作品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同期出版。

  一、展示中国当代版画名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成就

  本次展览展出了八位版画家不同版种、不同技法的作品。这八位艺术家他们都学成于不同院校的版画专业,始终耕耘不倦地坚持版画创作与研究,他们又在版画教学及其它艺术领域同样极具影响及硕果累累。参展作品包括吴长江、苏新平的石版版画、徐冰、谭平的木刻版画、王华祥的套色木刻版画、陈琦的水印木刻版画、洪浩的丝网版画和孔国桥的铜版版画。

  此次参展作品的总体情况,部分作品如下:

艺术家谭平参展作品

艺术家徐冰参展作品

艺术家苏新平参展作品

  二、“气象中国版画展”折射出改革开放勃勃生机

  这次展览的作品是八位版画家奉献各自某段时期内精心耕作作品, 如此重要的当代八位艺术家版画作品受邀同台展出,意义重大。

  邵大箴先生在画册序言中强调此次展览的意义:“‘气象中国-当代版画名家八人展’,便是力图通过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版画艺术的新成就,彰显当代中国的新气象”。

  八位版画家是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的一代版画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在版画不同品种的技术、技巧上各有专长,甚至在审美趋向也不尽相同,但在反映现代中国气象方面他们的艺术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深刻地描写当代人和社会现实的某些本质方面,而不是肤浅地反映社会的表象;深入研究传统,从民族文化传统中发掘创新的资源,而不是表面地猎奇传统艺术符号;有分析地借镜外国现代艺术之长为我所用,而不是邯郸学步或东施效颦;把自己的文化思考隐藏在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之中,而不是玩弄观念或形式。

图为展览现场

  三、共同推动版画学术和版画市场繁荣

  邵大箴先生说,举办“气象中国-当代版画名家八人展”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认识版画艺术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唤起人们对版画艺术的应有重视。版画是一门能承载深刻思想内容和呈现丰富形式语言的艺术品种,它是一门大艺术,虽然作品的尺幅不一定很大。版画艺术可能传达的理念,版画创作中所包含的辩证原理,不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进步密切相关,而且有助于人们思维领域的拓展和精神境界的升华。

  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中国名家版画推广宣传,积极推动拓展版画市场。此次推出版画名家提名展览,一方面积极征询了业内外有关人士的建议和推荐;一方面印证了百雅轩艺术机构九年间不断推动版画发展中历练的眼界和胆识。呼吁完善版画市场接轨于社会,推动举办国内外版画展览,开办连锁画廊以及有利于版画发展所有的推广方式,从一代一代版画家及作品滋养中,正视肯定版画的社会作用和价值,更好地树立和打造版画市场的价值。

  多年来,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致力于“版画走向国际,版画走进家庭”目标,倡导艺术界开拓创新、包容共生气氛。连续多次支持举办版画展览活动。2010年赞助支持了“观城——上海国际版画双年展”,2011年发起举办了2011年北京798国际版画博览交易会,受到了社会的好评。此次版画展览是百雅轩推动中国版画市场发展的又一次有益的尝试。

  附:参展艺术家学术简历和成就

  八位参展的艺术家年龄不同,各具风貌。

  吴长江:  

  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

  曾获“第八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1983年)、“国际青年美展鼓励奖”(1985年)、“挪威国际版画展评委会奖”(1989年)、“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1990年)、“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铜奖”(1996年)、“时代风采——全国写生画展佳作奖”(1998年)、“80—90年代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1999年)、中国文联“采风成果奖”(2001年)等奖项。

  老一辈艺术家李焕民品评道:“他的石版画《西藏组画》、《高原牧场》、《尕娃》等,呈现给读者的是艺术家创造的精神空间,饱含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哲理。大雪过后,草原一片雪白。牦牛背上,帐篷顶上都被积雪覆盖,雪中露出的木棍、绳子都显现出生命的顽强。生活在高原上的牧民对艰难的无畏、对自然的敬畏,是他们深入骨髓的宇宙观。在艺术家眼里,艰难铸造的美,是人类最本真的美”。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评价道:“自从他(吴长江)毕业创作画了西藏石版画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路画过来,西藏成了他绘画的主要载体,每年都要去西藏写生。西藏不是他在绘画中设定的形象符号,更不是异地风光去猎奇,他从不表现藏民的愁苦与艰难,而更多的是去体验那种天籁的安宁,体验那种朴素、真情”。

  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执行主编殷双喜评论道:“吴长江的艺术实践,再次说明了,较之抽象绘画,当代具象艺术家更有条件来展示人类的生存处境与历史思考。在这一层面上获得的真实表现,将使我们再一次回溯古典写实绘画的本源,超越肤浅的再现,直抵人类的心灵之境,那才是真正的审美之维”。

  吴长江出版有《吴长江人体素描选》、《现代艺术家风范——吴长江人体素描》、《吴长江素描集:青藏高原行》、《吴长江的世界》等个人画集17册。

  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大英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美国波特兰博物馆、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博物馆、挪威国际现代版画博物馆、比利时弗朗斯·麦绥莱勒版画中心、比利时安特卫普美术馆、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博物馆、德国海德堡选帝侯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青年美术馆等多家公共机构收藏。

  徐冰: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1988年获中国国

  家教委、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一等奖。1990年接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邀请,作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纽约直至2007年。1997年作品《天书》进入美国九七年版世界艺术史教科书《艺术的过去与未来》。1999年由于他的“原创性、创造能力、个人方向和对社会,尤其在版画和书法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能力”获得美国最重要的个人成就奖,麦克阿瑟“天才奖” (MacArthur Award)。2001年“徐冰”做为词条被编入日本,《大百科全书》。2003年“由于对亚洲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2004年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Artes Mundi),及纽约市教育局和高中教育艺术委员会颁发的第96届青年之友奖。被《美国艺术》杂志评为15名国际艺术界年度最受注目人物之一(2004 People in Review)。2006年由于“对文字、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获全美版画家协会“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2010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这次展出的徐冰版画作品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十幅黑白木刻。

  徐冰在二零零九年“自序:复数与印痕之路”画册中写道:“......仅限于过去的版画。这些旧作现在看起来真的是很“土”的。......我想,他们是希望从过去痕迹中,找到后来作品的来源和脉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徐冰对过去的创作有了非常深入的思考和反省,说道:“我决心做一种新的艺术,但新的艺术应该怎样又不清楚。当时读杂书多、想的多,但这画该怎么画?实在是不知道。坐在画案前,心里念念不忘创作“重要”作品,但提起笔只能是糊涂乱沫一阵”。“有一天我在《世界美术》上看到一幅安迪·沃霍尔重复形式的、丝网画的黑白发表物,只有豆腐块儿大小。我便开始对“复数性”概念发生了兴趣,一琢磨就琢磨了好几年。后来索性成了我硕士学位的研究题目”。进入二十一世纪这些思考依然影响着徐冰的创作,“ 今天回看,确实,当代是按‘复数现象’日驱强化的方向发展的——重复的个人电脑界面比起电视屏幕,更自由地出现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数字复制让“原作”的概念在消失;生物复制技术也在上世纪末出现了。这些,只是二十年间的改变,却给传统法律、道德、价值观,商业秩序提出了难题,左右着人类的生活。......真不知道人类在下一个二十年,又会是怎样的“复数性生活”。

  作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馆展出、收藏,并被多本权威世界艺术史教科书所介绍。

谭平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89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89年去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深造,1994年回国继续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评论家周肖评论道:“每次站在谭平的版画面前,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一种来自画面内部的生命力”。

  谭平解析自己的作品说:“我的作品是从一个圆的基本图形逐渐过渡与微观的细胞相融合,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寻找确切的位置。图像的形式从大的充满空间的圆,渐渐分解成为游动的点,不断游离于这种时间与空间的不确定的平衡中,通过色彩的一次次覆盖,将表层的图像逐渐隐到后面,最终消失于涌动之中,在平面艳丽的色彩后面,有另一个深度与层次,有着暗示与隐喻,意义与象征”。

  周肖又评论道:“这些自由漂浮的“圆形”,在大面积的黑色中上下游走,愈加纯粹的白色线条仿佛携带着画沙剖玉的笔力任情恣性。在沉静的黑色中,想象它们默默低语,聚拢又散开,带着碰撞的速度感,沉入静默的中心”。

  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 、波特兰美术馆、路德维希博物馆、上海美术馆、深圳美术馆、青岛美术馆、雅昌艺术馆、科灵现代绘画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苏新平: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兼版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术理论家、《世界美术》杂志主编易英评论道:“苏新平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有某种神秘感,他将形式赋予生命,生命又存在于一个漠大的空间。他早期的石版画就是这样,人物虽然占据了很大的画面空间,但在一个辽远而似空无的背景空间中,生命又显得很渺小。他的那些人物都有些变形,那种变形并非单纯的形式,而是他对空间感觉的结果,主体与客体共享一个空间,客体在空间的压力下变形,实际上是主体的空间感受在客体上的反映”。

  作品分别被太平洋博物馆、波特兰博物馆、SETON HALL大学、华盛顿州让特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LUDWIG博物馆、OTSO ESPO 博物馆 、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英国大英图书馆、大英博物馆、欧洲木版基金会、新南威尔士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美术、新加坡国立美术馆、新加坡大学美术馆、横滨市美术馆、福冈美术馆、台湾师范大学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美术馆、青岛美术馆、江苏美术馆、北京泰和经典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北京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北京会议中心、炎黄艺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中央美术学院、何香凝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红楼基金会等机构收藏。

  王华祥: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飞地艺术坊主持、《非艺术》杂志总编、《非艺术联盟》网站总监、西安美院客座教授、江苏版画院名誉院长。

  作品《贵州人》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1989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权书赞赏道:“王华祥版画作品可贵之处,在于他情感的真诚。他崇尚劳动人民质朴、厚道、开朗、达观的品格,并以这种精神触发创作的激情。在木刻语言上,将强调生活原形概括、强化,而在细节描绘上发挥造型的严谨刻画、一丝不苟,把色彩构成的意识与精深的素描功夫融合为一体,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画风。王华祥大胆突破传统”。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评论道:“王华祥艺术展在今日画坛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案例。这个“厚积”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他在艺术思维上的厚积。他属于那种思索性画家,在艺术内涵上注入深刻的精神要素,使艺术创作冲动集中向一个有很大难度的领域探索和攻击。另一方面,是外部条件的“厚积"。当代画势的喧闹是让人容易左右不定的.但单调的创作现状肯定不能激活画家的思维,只会使画家陷入无所思求的疲软。外部的厚积才能使画家在碰撞、挤压、淘汰、抗争等状念中催孕出艺术个性,王华祥的艺术就产生在这种厚积的土壤之中。王华祥在艺术上的造诣是有启发性的。他对版画语言造性探索足值赞叹。人们常识中的版画技巧界限被突破了,版刻中的随意性、随机性、多样性和些无序性形成了版画语言在视觉上的强烈度,撑持起作品饱满的艺术分量。他的作品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在当代画坛是一种艺术质量上的刷新,是一种学术价值上的填补。从王华祥的作品中,我感到他的艺术已经有在世界范围内与观众心灵对应的趋势”。

  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英国木版艺术基金会、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等机构收藏。

  出版有《将错就错》,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1994年)、《在虚无与现实之间》,香港Schoeni画廊出版(1996年)、《名师点化--王华祥说素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1999年)、策划《再识大师》之说明暗,说质感,说空间,说形体,说结构,说形象系列丛书六本,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1年)、策划飞地艺术坊系列丛书之《和静物对话》、《木板家族》,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1年)、《触摸现实》,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2年)、《飞地观点》,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2年)、《飞地艺术坊素描》,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2年)、《王华祥素描》,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你和学院的一座桥---素描》飞地,中央美术学院弟子个案跟踪,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你和学院的一座桥---色彩》飞地,中央美术学院弟子个案跟踪,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和毕加索一样多变》,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绘画之道》,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王华祥乱讲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

  陈琦: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秘书长。

  曾获得江苏省50名优秀中青年艺术工作者、鲁迅版画奖章和教育部霍英东教学奖、江苏省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作品连续获得第七、八、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及优秀奖,中国第十三届版画展金奖。

  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刘礼宾评论道:“审视陈琦的创作可以发现,他对“心性”的挖掘是通过对“物性”的追问实现的,这也是他通过技术的突破来表达艺术观念的一种实践。这时候,技术已不仅仅指代创作的技能和技法,技术本身也承载着某种文化性和精神性。陈琦的创作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1963》之前为第一个阶段,《1963》为中间阶段,《时间简谱》是第三个阶段。可以把第一个阶段称之为“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阶段。在这个阶段,陈琦沉迷对物象的再现。在对水印技法的精湛把控中,在近乎苛刻的创作过程中,陈琦以一种极其精致的方式实现了对表现对象物性的挖掘,同时实现了对自己对心性的追问。在《1963》中,陈琦选择了“水”做为表现对象,使先前的严谨物象“融化”,表现出相对飘逸超脱的一面。在这一作品的创作中,陈琦表现出了处理繁杂创作过程的超人能力:从数码手稿的绘制,到巨型木板的雕版刻制,再到最后的数十版套色印制以及画面最终合成,这里面有太多的细节需要精密的控制,否则就会功亏一篑,陈琦却近乎完美地完成了这一创作工作。陈琦早期的控制主要体现在画面的处理上,到《1963》的时候,这把控制能力扩展成为对一个创作过程的把握。第三个阶段,陈琦把“时间”作为表现对象,以有形来表现无形,《时间简谱》可以视为《1963》的过程化、立体化呈现。《1963》中的“水”还是一个能够凭借想象把控的意象。到《时间简谱》的时候,“时间”这一来去无踪的意象,其实只是陈琦挥动刻刀的一个诱因,陈琦心中超脱、隐逸的一面以此为缺口喷薄而出”。有说:“看陈琦的作品,能够发现他在竭尽全力地创造一个无我之境。“竭尽全力”既是他积极介入细节的态度,也是他一直以来的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层面。他在以手工劳动纯化自己心灵和智性。其实陈琦努力追寻的是一种中国式的心智,他对这种心智的坚持使他的艺术创作和日常生活互相贯通。此外,陈琦把领悟事物本质视为创作的“原点”,这个“原点”在向纵深无限延展。延展的过程中他有意制造一种“无我之境”(甚至是一种“无人之境”),从而实现技术操作过程与所追求境界的契合。在这个“无我之境”中,表现对象的物性彰显,创作者的心性自然也跃然作品之上”。

  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博物馆、英国苏富比艺术学院、纽约国立图书馆、奥地利维也纳青年美术馆、日本福岗美术馆和欧洲木版画基金会收藏。

  洪浩:

  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现为职业艺术家。

  洪浩在创作笔记中写到:“……,我更热衷于寻找某种具有独立意义上的‘似是而非’之物,某个偏离了正常秩序而又似既成事实的幻象,某处存在于万物两极之间的无限空间,……”。又写到“书是个有机可乘之物,它给人以既定事实的“真实感”,一种先入为主而圈出的地界让你随心遨游”。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评论道:“ 他敏感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特别敏感于精神领域内的不和谐状态。出于对事物表象的幽默和文化深层意义的探究,他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版线装书之“壳”,装进了现代文化之“躯”,构成本来难以言传的文化时间差和空间差的视觉形象,在他的作品中,隐含了极有弹性的幽默。......在丝网版画的制作上,他极其考究细节与整体的关系,每幅画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印版制造作品形象的质感。正是这种既符合艺术主题,又引人入胜、经得起琢磨的语言魅力,使洪浩的作品有了很高的艺术纯度”。

  美术评论家 、独立策展人冯博一评论道:“ 《藏经》系列版画作品是洪浩艺术创作中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世界政区新图”、“世界地貌新图”是按中国传统书籍插图的样式,其背景是世界的不同区域,但它却不是可以按图索骥地去臻达某个地理空间,或者说这是一组假借地图的名义——所谓的以具体地理为背景的世界局势图。其创作的观念方式,按洪浩自己的解释是:确立一个“偏离了正常秩序的规则”。即先将文化资讯分解进行重新编码,使其失去在原有的规范与意义上的习惯性对应,然后再让这些被重新界定的语义通过重复加强等手段升值为经验,这样它们就会象古代经卷那样“道貌岸然”起来。他有意并随意地将地图的版式写真或主观地夸张、神秘的不可知以及转换的幻象等等拼贴结合起来,意在调节思维的角度和观看物质的眼光”。

  作品分别被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美国洛杉矶J·保罗·盖蒂博物馆、美国圣巴巴腊艺术博物馆、美国Bucknell大学SAMEK美术馆、美国加利佛尼亚Berkley大学美术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比利时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奥地利维也纳 SAMMLUNG ESSL博物馆、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韩国光州美术馆、新加坡国立大学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香港艺术馆、美国联邦储备局、美国纽约市立图书馆、美国驻华大使馆、法国Issy市政府、瑞士UBS银行香港分行、香港梁洁华基金会、中国泰康人寿保险等艺术机构收藏。

  孔国桥: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凹版工作室负责人。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评论道:“ 国桥的铜版画就如一本书,一部与印刷相关的思想追问的书。......国桥采用了书页的方式,切入他的艺术创作。......国桥的‘书页’拥有一个总题:‘口述历史’。口述是即时的,口述的历史带着口述者的‘在场’之感,即时地记录其种历史追问。国桥的追问相当宏阔,从历史到生命,从语言的牢笼到超真实的冲破,从凝视中的‘巴比塔’到微茫的‘哀歌队’,从泛滥的虚无到“干涸的唯物”,几乎遍及了当代青年的犀锐的思想触角。‘书页’的图文叙事同时采用两种图像的踪迹:一种是公共阅读的历史性图像,那几乎是一个时代标志式的符号空间;另一种是草图或笔记式的书写印痕,那是个人的阅读面对时代符号所撞出的火花。...... 国桥的《口述历史之思想的膜拜者》中有一段文字:‘当思想成为一种口口,历史成为一种书写,我们的膜拜又是什么?’版画之版是反像呈像,这种反像绝不是某种既定的正像的影子,我们思考和叙述的也绝不是某种历史的简单重复”。

  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青岛美术馆、神州版画博物馆、澳洲悉尼大学亚洲学院等机构收藏。

 

 

 

 

来源:雅昌艺术网

名家专栏
最新作品

名 称:云山幽隐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云去空山青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烟含山作影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诚聘英才 | 加盟代理 | 书画租赁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作品征集 | 交易声明 | 联系我们 | 访问量:55391890
版权所有 2012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浙ICP备05050093号-2 地点:杭州市长生路58号西湖国贸中心706室
电话:0571-87558039 87558040 传真:0571-87558037 E-mail:chym88@126.com 服务QQ:449363274 技术支持:博采网络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