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适逢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文化部、中国文联和浙江省政府联合主办“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以梳理潘天寿先生的艺术贡献、文化贡献、教育贡献,突显其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
本次展览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潘天寿作品展,将展出120余幅潘天寿代表作,及其手稿文献等。展览分为“高风峻骨”、“饮水生涯”、“一味霸悍”、“奇崛明豁”、“雁荡山花”和“守常达变”。从艺术风骨、教育贡献、画学思想、笔墨成就、构图章法、中式写生、传承与创新等多个方面出发,将画作、画论、诗词编织为一体,全方位地讲述作为艺术家、教育家、画学家的潘天寿,向观众展现这位立体的画史伟人。
潘天寿——现代中国画教育的奠基人
潘天寿(1897—1971)先生是浙江宁海人,是20世纪中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他特长工笔花鸟、山水画,兼擅指墨画。在探索、创新中国画上,潘天寿继承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融诗、书、画、印为 一体,笔墨雄浑,布局奇崛,气势磅礴,在现代中国画创作上独树一帜。同时,他对书法、篆刻、 画史、画论等均有精深的研究和丰富的著作。
作为20世纪中国画的教育大师,潘天寿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独立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他提出中国画分科教学、首创书法篆刻专业、设置传统诗词等课程,他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深刻影响到中国画现代教育的发展进程。
民族翰骨与创造性转化
本次展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潘天寿的教育理念相呼应。近代以来,中国画在稳定发展了千百年后,在教育方式、创作模式、观念思想上面临全方位的从传统向现代的激越转型。展览通过六大板块来梳理呈现潘天寿先生的代表巨作、手稿文献和卓越的笔墨成就,将潘先生的画作、画论、诗词编织为一体来详述潘天寿先生在文化、艺术和教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融合潘天寿生平、教育贡献和画学思想,展示潘天寿“传统出新”创作之路的思想轨迹和艺术创造上的传承和创新。
潘天寿创作巨幅作品
1962年潘天寿(中)与浙江省美协同志探讨画艺
潘天寿为学生示范指墨画
六大板块:
本次展览的六个板块分别为:
▷“高风峻骨”
展示潘天寿先生成熟期的代表性巨作,力求突出潘天寿先生艺术的最大特点——“风骨”;
潘天寿 雄视图 中国画(指墨) 347.3×143cm 1960年代
潘天寿 夏塘水牛图 中国画(指墨) 142.7×367cm 1960年代
▷“一味霸悍”
潘天寿 秃头僧图 纸本设色 94.8×172CM 1922年
潘天寿 小亭枯树图轴 纸本、水墨 139.5×62cm 1961年
潘天寿 梦游黄山图轴 247.2×46.7cm 1936年
▷“奇崛明豁”
聚焦潘天寿在中国画章法上的创造匠心;
潘天寿 烟雨蛙声图 中国画(指墨) 68×135cm 1948
潘天寿 松石图轴 179.5×140cm 1960年
▷“雁荡山花”
从潘天寿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雁荡山写生为切入口,展示潘天寿“传统出新”创作之路的思想轨迹和实践求索;
潘天寿 雁荡山花图 中国画 122×121cm 1963年
潘天寿 雨霁图卷 中国画 141×363.3cm 1962年
▷“守常达变”
展示潘天寿在艺术创造上的传承和创新;
潘天寿 江山多娇图轴 72×30cm 1959年
潘天寿 抱雏图 中国画(指墨) 151.5×48.5cm 1961年
▷“饮水生涯”
通过档案、手稿等文献,全面呈现潘天寿生平、教育贡献和画学思想。
1929年林风眠、潘天寿等赴日本考察
1962年与吴茀之在黄山合影
1963年潘天寿给国画系花鸟班学生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