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交作业的——90岁朱颖人在潘天寿纪念馆办展 -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信息
分享到:

我是来交作业的——90岁朱颖人在潘天寿纪念馆办展

2019年11月26日 10:24:56               点击率:3643

1961年夏吴茀之先生(左一)在家中授课,右二为朱颖人。

    “我是来交作业的”。当白发苍苍的老人虔诚地说出这句话时,每一位在场的都不禁动容了。
    11月22日上午,“记得先生——朱颖人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开幕。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赵宗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韩璐,朱颖人学生代表、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田源,展览主人公朱颖人分别致辞,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主持。
展览现场

朱颖人日课的功夫
    此次展览以朱颖人求学从教、传承研习的历程和相应作品为内容,展现中国美院国画系以潘天寿、吴茀之为代表的老先生们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剖析朱颖人教授这位九秩老者承传、发展中国画笔墨的心路历程。展览既是面向公众的中国画笔墨普及教育,又希望能引发专业群体对中国画教学的研究与反思。展览以朱颖人对老先生教学的回忆、对自己求学与创作的叙述贯穿始终,分为以下六个版块:人生的转折,国画系的老先生,教与学,习作与探索,日课的功夫,一点感想。

    更吸引人的是,此次展览将有一批大师作品、课徒稿、手稿首次展出。


    中国画笔墨是什么?
    为什么说,此次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堂关于中国画笔墨的公开课?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潘天寿等老先生们对笔墨的理解(画语)与其相应的作品、课徒稿、手稿,这些作品生动展现老一辈国画大师对笔墨之道的理解。
   “以书入画”“骨法用笔”“墨分五彩”“笔精墨妙”等就是古人对笔墨的审美要求。笔墨也不是孤立的,它不能单独从画面中抽离,它与形象、章法、格调、气韵等画面因素合为一体。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技进乎道,方称妙品。
   潘天寿先生认为,以墨线为主的表现方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基本的风格特点。它是中国画工具特殊性能的体现,也跟中国书法艺术的用线有关,千变万化的笔情墨趣构成了东方绘画的独特风格。然笔墨之道,最终指向画面所呈现的画家的修养、气骨和境界,故而他说:“画须有笔外之笔,墨外之墨,意外之意,即臻妙谛。”
1961年夏随潘天寿先生(左一)、吴茀之(左二) 、诸乐三(左三)到温州江心寺参观。右二为朱颖人

    吴茀之先生对笔墨的解释同样简明扼要而内涵丰富,他说:“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是笔和墨。然而以笔墨联称,成为中国绘画上的专有名词,这主要是指画面上的笔踪墨迹,以及寄寓于这里边的笔情墨趣。如说某幅画的笔墨好否,其实几乎包括了作者表现在绘画上的全部技巧。” 


    老师们怎么教?
    1957年,潘天寿出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国画系也得以重新设立,尤其是1959年潘天寿再度出任美院(已改名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之后,国画系的发展进入“黄金期”。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黄宾虹、陆维钊、顾坤伯、陆俨少、陆抑非等老先生在教学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国画系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潘天寿  欲雪图  1962年  潘天寿纪念馆藏
    老先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有什么特点?如要提出一两点,首先是言传身教,老先生们注重基本功,要求学生打好基础,并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来发展风格。其次是勤于示范,将教学、讨论、创作融为一体。
    陈永怡介绍说,此次展览展出了一些前辈修改后完成的作品,“仅仅是那一笔的修改,就让学生记得一辈子,这说明老师的重要性。”如朱颖人初学花鸟画时的作品《引得清风蝶影来》,吴茀之先生看了后觉得气势不够,便提笔补了一枝墨竹,由左下至右上,立刻醒提了画面。
朱颖人 引得清风蝶影来 1962年
(此幅由吴茀之先生补竹并题款)
    “老先生的亲身示范、修改,让我看到识见和功力的重要性。”当90岁的朱颖人回想起当年为先生理纸磨墨、聆听教言之时,老先生们在小辈面前坦诚地争论他们之间的不同看法,或者探讨画面上不同的处理方案,他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学生们可以很具体地揣摩老先生们各自的创作思想、表现手法。“老先生各执己见,求同存异,同时还经常要我们参加讨论,发表看法,这极其考验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是给我们增加见识的机会。这里涉及到诗、书、画、印,以及为人、处事等等,使我们在平日里切身体察到老先生所讲的基础到底是什么。” 


    这位学生学得怎么样?

    朱颖人老师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教授,初学西画,后专事中国画创作,师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先生。在中国美院中国画教学的谱系中,朱老师是承上启下的典型代表。他对笔墨的理解全面深入,作品功力深厚,意境清雅淡宕。
    如今,九十高龄的他仍精进不已,笔墨境界又幡然大变。“我希望我的笔墨特点柔而韧,还有力,画面精神是恬静清润,在每一张新画里能添加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视觉,以呈现自己的结构、用笔、用墨、用水和用色。笔墨是底子,当笔墨和个人的情趣性格一致时,一张画才得以完整成立,才是有精神的。”
    然而对于此次展出的历年来的代表作,他如往常一样,虔敬而谦虚、朴素而认真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是来交作业的……我的这些“作业”,表达着我持守的审美。我知道自己的缺点,也看出没有很完美的作品,里面好多笔墨细节都还可以进步。不过,这也是我前进的动力所在。
    在展览的最后部分,九十岁的老人为自己做了这样一个平实而深刻的总结:“自然而然”是自己一辈子的修习。


一大批首次展出的作品、画稿

潘天寿  庭院鸡雏图  1961年

庭院鸡雏图(局部)


吴茀之  自作诗稿(局部)  20世纪60年代

吴茀之   直上青云  20世纪60年代

吴茀之  淇园一角  20世纪60年代
吴茀之   墨兰画稿    20世纪60年代
    吴茀之先生对这件兰花并不满意,可能是因为个别用笔转折过度不够自然。然而画兰的用笔极为洒脱、灵动、遒劲,吴先生的用笔特点在这张小画上体现得十分鲜明。
陆维钊   元代吴镇画竹论释文稿(局部)  20世纪60年代

陆俨少  梅竹画稿   1963年

陆抑非  牡丹册   1972年

吴茀之   香祖   20世纪60年代
吴茀之  香谷  20世纪60年代

潘天寿日课  临黄道周书法日课  20世纪60年代

朱颖人  良种   1982年

朱颖人  芙蓉花   1964年

朱颖人  工笔荷花  1962年

    我跟潘先生、吴先生学的是意笔花鸟画,但吴先生总是提醒我,画意笔的同时也要画一点工笔画。他讲,意笔能有工笔的文静,就不会浮嚣;工笔能有意笔的豪情,则不会孱弱。
朱颖人   诚斋诗意图   1991年

     此石似潘先生用笔之刚健,又用吴先生灵动而劲健之笔写兰。故有石涛上人所语“一以贯之之中”所说,想以二老笔意合之,成为一画,未知可否。
朱颖人   细竹清风   1990年

陆维钊  虚心  1972年
朱颖人  笔记本内页
朱颖人 示范花鸟绘画

记得先生——朱颖人中国画笔墨传习展
展览时间:2019年11月22日——2020年1月5日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

支持单位:常熟博物馆、吴茀之纪念馆、浙江摄影出版社

                                                                  

关注我们: 
杭州三达文化投资策划有限公司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长生路58号西湖国贸中心706室 
电话:0571-87558039 87558040 
邮箱:chym88@126.com 
网站:中国艺术市场网(www.chym.com.cn)


更多资讯,请关注公众号



名家专栏
最新作品

名 称:云山幽隐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云去空山青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烟含山作影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诚聘英才 | 加盟代理 | 书画租赁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作品征集 | 交易声明 | 联系我们 | 访问量:56045529
版权所有 2012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浙ICP备05050093号-2 地点:杭州市长生路58号西湖国贸中心706室
电话:0571-87558039 87558040 传真:0571-87558037 E-mail:chym88@126.com 服务QQ:449363274 技术支持:博采网络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