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就是一个富起来的国家买回他们的历史和文化”,这句话印证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现状。虽然这件瓷器的拍卖备受争议,但这一成交结果,让人们对国内即将到来的秋拍有了更多的价格想象空间,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世界上的占有份额有了更多期待。秋拍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动向如何?中国拍卖能否再创新高?中国艺术品价格上升空间还有多大?又将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如何演绎角色?
演绎飙升神话
2006年,柏林艺术品市场统计分析家克莱尔·麦克安德鲁(Clare McAndrew)就表示,“法国长达一个世纪在艺术品世界中的卓越地位将被中国取代”。在2005年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当代艺术令人刮目相看,整体价格飙升500%。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额不断上升,成为全球第三大艺术品交易市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比2007年下降10%以上。受此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一落千丈,尽管拍卖公司尽力推介,当代艺术家的交易仍不尽如人意。价格最高的当代艺术家作品严重缩水:岳敏君下降84%;张晓刚为86%;刘小东则为88%;王广义的作品缩水75%;周春芽的下降了57%。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和可持续性遭到质疑,人们对市场前景感到迷茫。然而,就在短暂调整之后,艺术品板块轮动,中国书画异军突起,成为带动艺术品市场攀升的板块。
金融危机成为中国艺术品争霸世界的转折点,内地艺术市场的强势崛起令全球为之侧目。当欧美各国还处于危机的阴影中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却逆势上扬,在世界艺术品交易中扩大其占有率。当代艺术重新洗牌,人们的目光转向古代和近现代大师作品。更多场外资本进入艺术领域,在多元买家的推动下,整体提升了中国艺术品的价格,尤其是古代书画,表现突出。
2009年秋拍诞生了4件亿元画作,带领中国艺术品跨越千万元大关,进入“亿元时代”,占据当年中国拍卖市场的半壁江山。进入2 0 1 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延续2009年的强劲势头,与国际市场整体走势一样:坚持“精品化”路线,经典名作创造新的纪录,在春拍就产生了5件亿元作品,更诞生了4.3亿元的天价之作,单季成交总额突破200亿元。中国有5家拍卖公司进入世界拍卖公司前15名单,保持其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到目前为止,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一直呈现增长势态,虽然潜藏危机,但人们对艺术市场的发展依旧充满信心,中国必将是2010年全球市场的亮点。
博弈世界拍场
世界权威艺术市场网站Artprice2009年年度报告中强调,“2009年值得记住的关键点是艺术品市场历史和格局的转变”。该机构创始人及董事长蒂里·艾尔曼(ThierryEhrmann)和其他一些市场分析人士,总结了21世纪前10年世界艺术市场格局的变化。
首先,架上绘画和雕塑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核心力量,艺术品价格不断飞涨,市场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其次,更多投资性资本进入艺术品市场,包括短期投机行为,造成市场不稳定和自身调整。另外,信息传播的速度在相当程度上将发展不均衡的市场转化为一个更高效、透明的市场。这一转变使新兴的国家和新的拍卖公司具有一些优势。
最后,一系列新兴艺术品市场的出现,使国际艺术品市场更趋多元化,全球市场必将形成多个交易中心。中国、俄罗斯、中东、印度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的地位不断加强,而中国具有长久发展的持续力。的确,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崛起促使了世界艺术品市场格局的变动。2009年,全球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313亿欧元,比2008年下降26%,其中,美国和英国分别占全球交易总额的30%和29%。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42亿欧元,占全球份额的17.4%,与世界艺术品市场整体衰退相反,中国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的份额还不断增大,保持其第三的位置。
对此,艾尔曼表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出现无疑为全球艺术发展创造了新的需求和新的增长点”。因为有了中国的参与,全球艺术市场总额在2004年至2008年并没有下降,也因为有了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兴起,世界艺术品市场整体上升了135%。“虽然中国的需求不会超过欧洲和美国,但是中国的崛起证明这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具有新的增长可能性。”
而就中国艺术家作品在国际上的成交排名来看,在金融危机波及的这段时期里,中国艺术品市场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古代大师作品一路飙升,在“世界古代大师作品成交排行榜”上占据半壁江山。2009年之前,中国艺术家跻身国际艺术家交易前50名的寥寥无几。然而,在经过2009年的调整之后,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林风眠、常玉、李可染、吴昌硕、赵无极、吴冠中等艺术家进入全球艺术家成交前50的排名中,且总数量占据排行榜的近1/4,齐白石更是以7000多万美元的成交额名列毕加索和安迪•沃霍尔之后,位居第三。
在Artprice2010年10月底公布的当代艺术家成交排行榜中,中国艺术家陈逸飞、曾梵志、周春芽、岳敏君、张晓刚、刘野、蔡国强、王广义、石冲、方力钧、罗中立、杨飞云、刘小东等均在排行榜前50名,占据整个榜单的近1/3。难怪麦克安德鲁评价,“全球艺术品市场争夺中,中国是最大的赢家”。
谁引发了格局之变?
谈及中国艺术品市场占有份额上升的原因,《收藏投资导刊》记者采访时,常常听到被采访者说“国家的强盛和经济增长是这一切的根本和重要的原因”。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国民收入提高和富裕人群不断增加成为拉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动力。据《全球财富报告》显示,资产上亿元的中国富豪近50万人,占全球富豪人数的5%左右。艺术品市场发展与经济力量和财富分布成正比,财富的增长拉动了文化消费。而就2009年以来的市场来看,以下几个因素推动了国内艺术品市场进一步发展:首先,富人阶层、企业家和金融机构开始介入艺术市场,中国买家的构成趋于多样化,新老买家相互竞争,促进市场发展;其次,金融操作手段、投资手法进入艺术品市场,艺术市场的交易方式发生改变;最后从股市、楼市撤出来的资金转向艺术品投资,大量“热钱”进入,新进买家希望借助艺术品投资保值。
实际上,拉动中国艺术市场份额上升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陆地区强劲的购买力。金融危机之后,来自金融、房地产、奢侈品行业的买家不断增加,寻求新的投资点的流动性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投资倾向显得更为重要,很多人看重艺术品的保值功能,购买艺术品成为他们合理配置资产的方式之一。除了新富阶层参与到艺术品投资和收藏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留学潮的大批归国人员也成为中国艺术品收藏的后继力量。此外,随着与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来中国旅游、做生意的外国人也会购买一些中国艺术品,虽然整体份额不大,但有所增长。
内地买家的购买力让各大拍卖公司印象深刻。据香港苏富比行政总裁程寿康介绍,作为苏富比全球第三大拍卖中心,香港苏富比之前在全球生意额的百分比并不高,2004年到2008年维持在4%-6%左右,但在2010年秋拍后的总额已经远远超过10%。“正是内地强劲的购买力促使了香港苏富比生意额的提高”,程寿康如此评价。据他介绍,2005年,内地买家的比重只占6%左右,而从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买家的份额来看,中国买家占79%,其中,内地买家份额为38%。佳士得亚洲区主席叶正元也表示了相同看法。2009年佳士得全球销售总额为33.3亿美元,香港拍卖占佳士得全球拍卖总额12%。2009年,佳士得全球销售总额中,大陆买家的购买金额比2008年增长了94%;买家消费总额占2009年销售总额的35%,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20%。他形容,“中国藏家踊跃参与香港佳士得的各类拍场,对于具有重要来源、传承有绪的珍罕精品趋之若鹜、激烈竞投”。
据保利拍卖公司董事赵旭介绍,购买他们拍品的90%以上都是中国藏家,“国内经济稳步增长,出现了很多新藏家,一些高端人士在有充分余钱时需要收藏,国内很多藏家刚刚起步,发展空间不可限量”。在伦敦和纽约的拍卖市场上,中国买家也显示出极大的热情。伦敦邦翰斯“中国瓷器与艺术品”专场数据统计显示,中国藏家占到45.46%的份额,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在他们举行的白玉专场上,90%的拍品被中国藏家购买。据报道,11月12日,以5.5亿人民币在伦敦拍得“吉庆有余”转心瓶的是来自中国内地的藏家。内地藏家在海外购买力的提高使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为世界亮点。
伦敦Hiscox保险公司艺术部专家罗伯特·瑞德(Robert Rea)也表示:“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意味着富有的新藏家会出现。现在的力量已明显发生改变,大家都向东方看。在那里,20年之后肯定会出现名声显赫的大藏家。”
向中国看
稳定的经济发展和巨大的购买力市场,使中国成为吸引各国艺术投资的重要场所,对于海外拍卖行和艺术机构来说,中国的崛起给他们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为了争夺内地市场,国际上各大拍卖公司采取多种应对措施,看中大陆地区购买力市场,香港各大拍卖公司增加了中国瓷器、玉器、古董和书画的拍卖比重。香港佳士得制定了多元发展的战略,为亚洲地区客户拓展其它与艺术产业相关的服务种类,如佳士得艺术品储藏、高端地产、教育服务等,以满足客户与艺术产业相关的不同需求。
而香港苏富比则打破惯例,在春秋两季大拍之间还增加一些小型拍卖会;重新开辟了很久没有在亚洲举办的红酒专场拍卖,且取得不错的效果。2010年10月,苏富比第一次将“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巨匠油画展”搬到内地,展出共21件西方艺术品,订价由200万至2,500万美元 (1,560万至1亿9,500万港元)不等。对此行动,程寿康解释说,“已经见到欧美拍卖场上的实际交易,才会有这样的举动”。一方面是看重中国内地潜在的巨大商机;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展览的方式起到文化传播教育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新的藏家。虽然前往的参观者除现有的客户外以学生和年轻人居多,但程寿康相信,“在5年、10年之后,他们可能就是中国的新富阶层,也可能是潜在的藏家”。韩国首尔拍卖公司也出于同样的长远考虑,于近期在北京举办“印象派及现代大师画作”特展。首尔拍卖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沈美成表示,为了与佳士得和苏富比这样的国际大公司区别开来,他们更注重立足整个亚洲市场。根据中国内地市场的需要,提供更为多样化的艺术品,满足内地藏家的口味,中国、韩国和日本当代艺术、西方当代艺术、20世纪大师杰作都是他们主推的门类。除了在香港举行拍卖之外,他们还采用洽购这样的方式销售西方艺术品。
艾尔曼认为,如果中国要增加其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应当增加“现代艺术和印象主义”这些西方艺术品的交易分量,因为这一部分艺术品在全球拍卖市场上的总成交量占48%。而且这一部分艺术品仍旧占据当前艺术市场的最高价格,也是这部分作品使西方拍卖市场在过去20年取得成功。台湾资深艺术顾问陆洁民也表示,“如果中国大陆要在国际上显现能量,要等到中国的富翁们在国际市场上开始购买国外的顶级艺术品”。
在目前,收藏西方艺术品的中国藏家数量非常有限,涉及金额也不大。主要问题在于,中国藏家对西方艺术的研究不多,认知度不够。因此,国外拍卖公司希望通过这些探索性的展览进一步了解中国市场,也希望通过持续的展览、推广,提高内地买家对西方艺术的认知度和鉴赏力。
叶正元表示,中国藏家在近年来的购藏兴趣亦在不断扩展,他们已不仅仅局限于收藏中国艺术品,同时还对各类西方艺术(如印象派及现代艺术等)、珠宝、腕表、极品佳酿等类别也产生了日渐浓厚的购藏兴趣。
程寿康相信,随着中国买家信心的增长和财富势力的增强,他们除了会买中国的艺术品之外,很多人也会开始考虑收购西方艺术品。“在纽约印象派的夜场上,有些中国买家已经成功地拍到东西,有的人虽然没有拍到,但出的价格已经非常高,具有这样的势头。”人民日报文艺部收藏版主编邵建武告诉本刊记者,早在2004年,他就开始在纽约代人购买过雷诺阿和夏加尔的作品。虽然目前还没有更大的行动,但中国买家购买国外顶尖艺术品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超英赶美”待何时?
当记者问及中国艺术品市场占有份额趋势时,赵旭认为:“秋拍之后的占有份额当然会扩大。” 他认为,中国艺术品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人具有购买中国艺术品的热情,但还没有形成系统,还处于一种萌芽状态。中国是有14亿人口的大国,随着富裕人群的增加,其中涌现出来的新藏家会越来越多,中国的市场深不可测。艾尔曼也认为,虽然无法与纽约、伦敦相媲美,“中国艺术市场的前景是光明的”。相比其它几个新兴的艺术市场而言,中国是唯一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是一个当代艺术正在发生的场所,也是一个具有热情藏家的地方。
邦翰斯负责人也表示:“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世界上的占有额还会增加”,“中国画中最贵的作品将会变得和梵高、毕加索的作品一样有价值”。虽然有的品种已经非常昂贵了,但还有一些尚待开发的领域。比如,宋代瓷器,从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来看,他们应当比清代的艺术品更有价值,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间。首尔拍卖非常看中中国藏家的投资热情和购买实力,“中国的艺术市场会不断上升”。他们表示,一旦允许国外拍卖公司进驻中国大陆,首尔将是第一个进驻内地的拍卖公司。
陆洁民相信,在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肯定会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形式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拉动中国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随着中国富翁人数增加,更多资金进入艺术领域,“热钱”在寻找各种盘口,不管是哪个领域的领头羊都会被发掘出来,作为一个盘口,满足市场需要,带动市场提升。
而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总体发展趋势而言,邵建武则以“路还长,且难走”来概括。他说的“长”是指“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还有近20年的高速发展时期”。他还深入地讲述了其中原因:“首先,几千年文明史的积淀,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提供了无穷的资源;其次,经济高速发展为资源的开掘提供了动力;另外,中国人收藏的传统在最近几年再度被唤醒;最后,与西方艺术品价格相比,中国艺术品价格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中国艺术品具有多样性和多层面的特征,使其具有强劲的持续力。他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速度不会再像前几年这么快,但从份额来讲,17%的份额远远不够,争取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国际上更大的占有率是我们的目标,也是中国艺术应有的待遇。
来源 : 收藏投资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