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9日 16:01:42
点击率:2389
一座身处城乡结合部的美术馆,试图寻找古老社区的影子,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为社区重新提供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长空间。
近日,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首届社区艺术节。社区艺术节以“下一站,黄边”为主题,立足周边社区,面向全社会开放。普通观众可以到美术馆参与即兴的图书创作,或者直接跟艺术家进行对话,还有人参与到独立电影的制作中……这些看似高深的当代艺术,通过更加平易近人的形式进入到百姓生活。
这是艺术与生活发生碰撞的一次有趣尝试,艺术家们试图给社区居民和普通观众提供更多接触、参与艺术的方式和可能性。而对民营美术馆来说,也是寻求可持续发展、让艺术走进社区的一次大胆探索。
城中村旁建起美术馆
由地产公司出资建设,设计者将其定位为非营利性的社区型美术馆。
车流不息的黄边北路,对面是一片空旷的停车场,几位摩的师傅敞着大衣,在寒冷的北风中招徕生意。大片蓝色铁皮搭建成的出租屋,与日渐崛起的高楼大厦在此处遥相呼应。
这里是黄边村,一派极具岭南特色的城中村景观。走出地铁黄边站,“时代美术馆”几个黄色大字赫然可见。
2年前,时代美术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坐落在一座居民楼的最顶层。该馆由荷兰设计师雷姆·库哈斯和阿兰·弗劳克斯共同设计,前者曾因参与央视新大楼的设计为人们所熟知。
时代美术馆由一家地产公司全额出资建设,每年给予固定的经费进行运转,因此,设计者将其定位为非营利性的社区型美术馆。
作为华南第一座社区美术馆,它充分结合周遭环境,将建筑与社区融为一体。走在馆内各个角落,观众可以看到楼下居民楼阳台上晾晒的被子,闻到邻家的饭菜香味,感受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
美术馆的主馆大厅在这座居民楼的19层。一位姓邓的年轻女孩正专注地翻看一本名为“独立之光2012广州独立出版物展”的杂志。邓小姐是名空姐,今年年初搬到美术馆所在的小区。
“其实也看不太懂,”她笑着说,“刚搬来的时候,看到小区有个美术馆感觉很小资,但慢慢地我又发现其实这里可以学到不少东西。”邓小姐很喜欢这里的环境,平常只要休假,她必会来美术馆,有时一待就是大半天,甚至忘了回家做饭。
和一般的美术馆不同,时代美术馆是一座“空中美术馆”,站在门前近百平方米的超大露台上,下面的景色尽收眼底。在露台的桌子上,有个小朋友正埋头画画,欣欣(化名)今年刚上一年级,却已经成为美术馆的常客。
“我想把我的每一天都画出来!”欣欣说,他指着玻璃幕墙上密密麻麻的画,其中有不少都是他的作品。
小刘是时代美术馆的一名保安。他在这里工作了一年有余,如今也对艺术有了自己的见解。“工作之余常看展览,馆里举办的讲座、研讨会我也会参加。”小刘对艺术节的每个项目和排期都十分熟悉,甚至和记者聊起当代艺术面临的困境,显得“文艺范”十足。
小刘说,平时来美术馆的游客并不集中,尤其在工作日。但这次社区艺术节吸引了更多观众。“有些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大家一起聊天、看电影,是很难得的交流机会。”
互动让艺术融入社区
社区艺术节效果不错,主办者努力让逛美术馆成为社区居民的一种习惯。
王莉莉有着双重的身份:她既是时代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负责人,同时也是一名职业策展人。
“所谓艺术,并非都是高高在上的,每个普通观众都有接触艺术的权利,也有体验和感受艺术的潜能。”王莉莉认为,“社区艺术节的初衷,就是提供一个互动平台,让普通观众和艺术发生关联,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可能性。”
在社区艺术节期间,美术馆的“社区影像计划”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亮点。所播放的定格影片,都充满了想象力和爆发力,同时也极具娱乐精神,在网络上被多次转发。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影片基本是由没任何专业艺术背景的志愿者、艺术爱好者和小区居民共同创作完成的。
一位参与拍摄的网友@快快鸡说,他对影视创作很感兴趣,通过志愿者朋友的介绍接触到这个活动,拍逐格动画也是第一次。“和几位老师及队友学到很多,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和传到网络上,觉得很有成就感!以后有时间希望还能继续拍摄。”
保安小刘也在这个活动中跑了一把龙套,过足了“演员瘾”的小刘跟记者开玩笑说:“我演技不错吧?”“这些都是很好的互动和对话平台。”王莉莉说。
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潘竞回忆,社区艺术节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动,是去年12月8日晚上,由生活舞蹈工作室上演的《回忆:饥饿》舞蹈剧。“那天晚上,百来平方米的展厅里挤满了人,大约吸引了三百位观众,包括老人、大学生和孩子。”
那是个别开生面的剧场,演员都是“民间记忆计划”的参与者,他们返回村庄,采访曾经经历过“饥荒年代”的老人,并将此拍摄成纪录片,把回村寻找“饥饿历史”的沿途故事、思考,以及“历史记忆”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
“很多人都看哭了,这让我们觉得做这些事情很值得。”潘竞说。
时代美术馆一直致力于推介领先的艺术、设计和建筑理念,扶持本土、新锐的艺术创作。王莉莉说:“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就是有意识地把展览、学术交流与艺术教育、社区服务等紧密结合,发掘当代艺术和公众间潜在的接触区和交流区。一方面为艺术创作提供契机和灵感,另一方面也增进公众对当代艺术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给社区居民及更广泛的观众带来精神、文化上有益的影响。”
社区艺术节经历了一个月的活动和展出,收到不错的效果。潘竞指着墙上贴得满满的“艺术门诊”的处方:“这些诊断写得非常详细,我们看了都很感动。”
“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逛美术馆成为社区居民的一种习惯。”王莉莉说。
用艺术方式影响发展
艺术的发生离不开与社区的互动,当代艺术如何与社区居民发生关系,需要引导。
在居民楼的天台上修建美术馆,看似另类,实际上是库哈斯带来的一种观念的革新。
“库哈斯通过一种嵌入式的非常规的形式,一改殿堂式的美术馆概念,单纯以展览为主要功能的传统模式在此被大大延伸, 他一直强调的是文化的公共性与开放性,这座空中美术馆将满足使用空间、展示、交流、休闲等等诸多需求,让艺术家可以工作、生产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任何人都可参与进来。”时代美术馆馆长赵趄说。
生于上世纪60年代、曾留学英伦的黄小鹏是颇具影响力的当代观念艺术家。他认为当代艺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艺术教育领域也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黄小鹏的想法和时代美术馆“面向公众,学术独立”的办馆宗旨不谋而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赵趄,两人一拍即合,并于今年夏天成立了附属于时代美术馆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黄边站”。
“黄边站”公开招募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5年内的艺术实践者为研究员,利用每个周末开展艺术课题研究。"黄边站"将是个长期的独立研究项目,关于艺术实践经验和理论的研究会在这里逐步展开。”黄小鹏说。
“黄边站”另一位导师徐坦认为,艺术经验与社区生活密不可分。“当代艺术不等同于传统的视觉艺术,它更重要的是观众体验。比如看艺术品,观众都没看懂就走了,这叫"没有发生艺术体验"。”徐坦计划,未来将带领研究员共同设定主题,结合课题讨论和深入社区调查等方式展开研究。“艺术的发生离不开与社区的互动。”
“艺术其实就是一种人类沟通的方式。”他说,当代艺术渗透于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因此艺术研究也要在具体的生活语境下展开,引导社区居民用艺术理念来沟通,启发人们更多的美学经验及当代生活意识。
对于当代艺术如何与社区居民发生关系,黄小鹏认为这是需要引导的。“研究员承担与艺术家对话的角色,做好普通观众和艺术家的沟通,让当代艺术的影响更广泛。”
黄小鹏认为,广东是个非常开放的地方,珠三角更是当前城市化的创新典范,其各方面的巨变已远远超出人们对它简单、粗糙的理解。“我们做的不是城市规划,作为艺术家,我更关注的是如何改变当代艺术教育的现状,用艺术的方式来影响发展的进程。”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