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承办的“白云归故乡——已故皖籍著名画家刘知白中国画展”将于2014年10月17日15:00时在安徽省合肥市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由著名美术批评家、美术理论家刘骁纯担纲学术指导,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任学术主持,届时将有来自安徽本地及北京、浙江、江苏、四川、贵州、河南等地的专家学者对刘知白艺术进行充分的学术研讨。
据悉,此次画展是继2013年中国国家画院在京主办的“刘知白中国画作品展”及常州市武进区政府、常州市文联合主办的“如莲化境——刘知白中国画展”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学术展,该展将呈现刘知白各个时期创作的120件山水、花鸟、写生作品及部分手稿。
“白云”是刘知白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因故乡凤阳沦陷,携家眷流亡至长沙时感到归期无望而起用的字号。白云之洁与飘泊不定,似乎也暗示了刘知白一生淡泊的品性和坎坷的命运。抗战胜利后,刘知白曾回到故乡,在凤阳光启中学执教,后因战乱于1948年秋被迫再度携全家离乡背井,至其去世的50余年间,刘知白都未能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
刘知白各个时期的书画作品中都多有“凤阳白云”的落款。据其后人说,刘知白曾多次自制或请友人镌刻有二十余枚“凤阳人”、“凤阳白云”、“有段林峦未可忘”的印章,其思乡之情由此可见。
在刘知白先生99周年诞辰之际,合肥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并玉成此展览盛事,使得刘知白先生的一世心血得以回到故地展示,故其遗属特将此展取名“白云归故乡”,以了刘知白先生生前的悠悠思乡情。
刘知白简介
刘知白(1915~2003),安徽凤阳人,号白云,晚号野竹翁、老藤、如莲老人等。其画学上承宋元,下接明清,既继承传统精髓,又注重形式的创新,至80岁终以自家墨法开创“心像山水”,由此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泼墨大家。
刘知白自幼随外祖父、乡贤学习书法和经史诗文,1933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5年春入苏州“百花画馆”从朱竹云学习传统山水,1935年拜苏州美专国画科主任顾彦平为师,并入住苏州怡园随师研摹顾氏“过云楼”历代藏画,期间又遍访苏吴名流、藏家,由此奠定了扎实的传统中国画学基础。抗战期间,刘知白携家眷流亡于西南诸省,1948年在广西全州提出“学时有他无我,化时有我无他”的画学思想并终身践行。1964年就职于贵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国画创作研究室至退休,2003年去世于贵阳家中。生前曾任贵州省文史馆馆员、贵阳市书画院顾问。
刘知白一生虽历经艰难险阻,却始终坚守着一个文化人的自由品格和独立思想。冯其庸先生在其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文中指出:“刘老一生坎坷,但襟怀坦荡,意存高古,不戚戚于富贵,不汲汲于名利。作画只是写意,只是自抒胸意。刘老的画我感到已经人格化了,而刘老的人也已经与天地、山水、自然浑然默契了,这真是画家最难达到的最高境界!”,殷双喜先生在发表于《美术》杂志的评文中亦指出:“知白先生晚年的泼墨山水,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社会的高远境界,呈现了先生历经磨难而不悔的浑厚丰富与苍茫寥廓的人生境界。先生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画家走向抽象最远的一位,但又是与传统保持着最紧密的精神联系的一位。在20世纪极度动荡与生活困难的时代里,在一个西方文化强势进入的文化环境中,刘知白先生与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画家一道,孜孜于中国画的守成与创新,成为了中国画传统的最后守望者和新世纪创新的前行者。他的艺术生活与杰出作品,将给予后人以无尽的审美享受和创新的启发。”
刘知白去世后,其艺术和思想不断为学术界所关注。顾森、冯其庸、陈绶祥、陈传席、柯文辉、杨仁恺、刘骁纯、郎少君、邵大箴、翟墨、殷双喜等数十位学者先后撰文,对其艺术成就和人生境界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有《刘知白中国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刘知白》、《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刘知白》、《写意画范·刘知白》、《刘知白写意山水画谱》及《刘知白泼墨大写意山水艺术研究》、《知白守黑》等二十余种出版物行世。作品先后为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贵州省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画院 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 合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
学术指导:刘骁纯 林存安 陈飚
学术主持:高天民
展览策划:刘晓明 刘维时 吴蒙
展览时间:2104年10月17日~10月22日
开幕式:2014年10月17日15:00时举行开幕式;16:00~18:30举行学术研讨会
展览地址: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安徽省合肥市环城东路6号)
作品欣赏:
刘知白 1938年作品
刘知白 1971年 洗马写生稿
刘知白 独有梅花笑不语 1975年 23×87cm
刘知白 云横黔山 1985年 138×69cm
刘知白 玉岭飞雪 1987年 150×83cm
刘知白 1999年作品
刘知白 2000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