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笔”作伪计有“署伪款”、“增容”、“更改上款”与“修补”四种类型,此次先揭示“署伪款”成品。
以往书画鉴藏圈里人说得最多的“署伪款”造假,说的是在原本无题款的古旧书画上被非作者或其同代或后代人添加了仿冒某名家(一般名气较客观作者的大)的款字。如今,有些某书画名家的未实施题款的真迹,一旦“落”到那些“敢想敢为”的人手中,便可能被伪造一个题款,这样成品表面看起来较显“完整”,于销售与“增值”有利。诚然,署伪款也具相应的难度,所以笔者每发现一个疑伪案例,所看到的题款通常只会占据成品某个角落的较小位置。一般字数偏少,以穷款形式出现的为多。笔者以为这是作伪者考虑到伪造笔迹的隐蔽性而采取的“应变”举措,不是有句话叫“言多必失”吗?“署伪款”更加存在这个“理”!
一署名李可染画作的局部,成品原件入拍于南方某拍卖公司1996年春季的书画拍卖会,成交价在当时也不算低。在拍卖预展时,笔者对该署名作品的全画各部位都作了仔细辨察,总觉得“画”的笔墨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像应酬之作),却不假。而看到该成品左上方题款字迹的笔线就大不一样了,它相对较别扭,明显呈轻率、浅陋之相,近乎于无书法功力者所写。恰巧笔者本人也曾收藏过数件李可染的“牧牛图”题材作品,现笔者拿一件同类型直迹影印件的对应局部图2作比较。图2题款的笔线质感蕴藉,极富弹性,一望就是功力精深的书画家笔迹,款字的单字结体与编排能与“画”的笔线不仅能协和呼应,实际上已形成有机的构成关系。上述这些品质恰恰是图1题款处所极为缺失的。或者说,两件同是署名李可染的作品,它们的题款质量差别悬殊。
辨识“署伪款”的书画,实质上就是观察被鉴定作品“字”与“画”的客观状态及其二者关系问题。只要鉴定者对书法和“画”的笔墨、造型特点与质量水准都观察与判断到位了,那一般是不会让“大”真遮淹了“小”假。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 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