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术家联合会主席王秋童近照 如果说王秋童的都市水墨是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那么他的花鸟画则是一阙古典的宋词; 如果说王秋童的都市水墨是一首热烈的流行歌曲,那么他的花鸟画则是一段婉约的越剧。 当古典的花鸟画遇上婉约的越剧,水墨醉越乡——王秋童花鸟画展就在剡溪江畔的天之道画廊徐徐拉开序幕。 瓦片代笔画童年
王秋童从小喜欢画画,5岁时,就央求父亲给他买笔墨纸砚。那时,一家人应付生活尚且捉襟见肘,哪有闲钱供王秋童“挥霍”? 胸有成竹画自然
轰轰烈烈的红色海洋没有扼杀王秋童埋在心底的绘画热情。 笔墨写意都市魂
刚到香港,为了生计,他招收学生,开设美术培训班。几年后,王秋童生活无忧,便专心搞创作,将大把大把的时间都倾注在花鸟山水画上。 定居香港之前,秋童先生的生活是与乡村联系在一起的。那些梅,兰,竹,菊,那些睡荷,枯荷,小荷,那些漫山遍野的野山菊,都是他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时不时跳进他的睡里梦里,迫使他一画为快。 他的画含蓄,清灵,温润,仿佛含了无限深情,那是王秋童对乡村生活的另一种怀念。 然而,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当王秋童的花鸟画达到一定境界,1989年,他毅然将目光瞄准了都市水墨画。 这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中国几千年来,画家们承袭的都是花鸟画、山水画,他们也习惯以画寄情,仿佛除花鸟山水以外就找不到情感的宣泄点。 也有画家说笔墨当随时代,学北宋画家张择端,画画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城市生活的面貌。但创新谈何容易?中国山水画家面对现代都市景观,都因囿于传统笔墨技法而束手无策。但王秋童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中国画一定能找到一种适合表达都市环境的语言。 王秋童热爱香港这颗“东方之珠”。“东方之珠”的喜怒哀乐,每天都在穿过他的眼睛,走到他的心里。他无法撇开它,只好在这条路上孤独行走,不断摸索,寻求都市水墨的特殊语言。 他游走在那些出色但却迥异的技法之中,不断地将中与西、古与今拼接、打散,再打散、拼接,然后不停地琢磨。每有所得便耳热心跳,每有所失又如冷水浇头。 就是在这冷与热的反复交替中,他终于在中与西之间为自己的水墨画架起了一座通道,找到了独特的水墨语境。 王秋童的都市水墨画诉说着都市的梦想、困惑和希冀,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也最终让他蜚声画坛。 著名画家苏东天这样评论王秋童的都市水墨画:他以写为功,点、刷、泼、破、渍,随意而发、随情而驱,彩墨与水混然天成,笔不到而意到,磊磊落落随意气而为。 情醉剡溪泼水墨
“王秋童的水墨花鸟是一首首诗词,一段段小提琴乐曲和一声声越剧的清唱。”的确,王秋童钟爱他的花鸟画就像钟爱清丽的越剧一样。他的《红梅》《幽兰》,他的《墨竹》《紫藤》《牡丹》《金桂》,他的《湿了荷花雨便休》,无一不充盈着水的柔婉,越剧的清灵。 “我从小喜欢越剧,以前汕头经常有宁波越剧团、上海越剧团的表演,我一听就是几个晚上,有时候买不到票就在外面听。我画画的时候也喜欢放个越剧唱片,越剧会激发我的创作灵感。”王秋童说。 去年五月,王秋童因为自己的越剧情结,在天之道画廊的邀请下专程来到嵊州;去年年底,他又一次踏上这块土地。当越剧故乡的山水再次将他醉倒,他最终决定专门在天之道画廊开一次画展。画展作品都是临时创作出来的,作品共40来幅。他说,创作这批水墨花鸟作品时,他一直在听《黛玉葬花》《三盖衣》《十八相送》;他说,仔细听了,纸上还有袅袅越音。 王秋童的花鸟水墨画仿若一杯沁人心脾的越乡龙井,又如一段直抵灵魂深处的越剧清唱,那是王秋童一个人的水墨语境,一个人的水墨独白。 人物名片: 王秋童,香港美术家联合会主席,欧洲国际东方美术研究院(IVO)荣誉院士,香港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雅真艺术有限公司总监,著名的香港内地交流策展人。 |
来源: 浙江在线-世纪美术 作者:裘冬梅 编辑: 童丽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