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块石头磨起”的人类小儿时代到飞船绕月的现代社会,中国玉文化在这当中串起了华夏民族数千年的风霜雨雪。说到拍卖或收藏,人们往往会想到夏商周的青铜,北宋南宋的官、哥、汝、定、钧窑或是近现代的名人字画,但是比这些更重要、更珍贵的高古玉器却很少被人提及。
高古玉器之溯源
什么是高古玉器?文博界和收藏界还没有对其明确界定。一般来说,将商代以前的文化期玉器称作高古玉器,各界均不会有疑议。而笔者提到的高古玉就是文化期的玉器。当时的文明还处于打磨石头的小儿时代,没有文字,没有金属工具,更没有各种机械与仪器。然而,那时的玉器却极为精美。良渚文化的玉琮、带纹饰的玉璧、玉斧堪称鬼斧神工。即便是动用现代高新科技,也未必能再现当时玉器的型与韵。再往前一点的红山文化时期,人们拿起一件当时的玉器,往往会发现正面像蝉,反面象鸟,横看似人首,侧看又成了其它的什么,真是件件皆有创意。玉器似乎通过这些奇妙的外观,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让人遐思万千的神秘信息。创意如此,工法也十分了得。见形不见工,现代人冠之挤压法。其创意与技法让人望尘莫及,只能叹之鬼斧神工是也。
当时正处于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整天忙碌拼搏,也仅仅能让自己处于不饿死不成为野兽腹中之食的境地,又哪来精力创制出如此精美的玉器呢?这是一个难解之谜,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文博界、考古界和收藏界的学者们。有人在古墓葬里找到了鲨鱼牙,有人在古遗址里发现了金刚石,于是有学者认为良渚玉器上的纹饰是鲨鱼牙刻出来的,古书里讲的昆吾刀就是金刚石。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基本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这样的结论过于草率,在如此精美的玉器面前不免显得苍白无力。
收藏市场较低迷
高古玉器收藏市场目前比较低迷。业界部分人中有这样一个说法:现在的玉器旧的卖不过新的,新的卖不过只籽玉原料。这种状况的产生原因是多样的,有文化和鉴赏层面的原因,也有政策以及市场层面的影响。
国家博物馆出于对盗墓现象的控制,对高古玉器一般不采取收购的方式。由此,高古玉器反而成了一件烫手山芋,被国内拍卖公司和个体古玩店弃之不收。而在民间,由于大众对古玉器的认识不够,致使古玉器的发展十分缓慢。
曾经有位老汉建房子挖地基时挖了一块文化期的古玉,他在亲朋好友的建议下,怀着献给国家的同时个人能得到一笔丰厚奖金的美好愿望,到了省城博物馆。结果博物馆没有收,他又送到拍卖行,拍卖行也没要。去个体小古玩店又被老板开了个让他十分失望的价格,希望破灭之余他只好将古玉带回了家,随手丢给了小孙子玩,没多久也被弄丢了再也没有找回来。而在不久前,英国某拍卖公司以80多万英镑拍了一件中国高古玉器,折合人民币1000多万。这样的反差是值得我们深思与反省的。
赝品较多需谨慎
在古玉市场价格大大低于价值的情况下,古玉玩家如果遇到古玉,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该见一块收一块。不过,这当中涉及到古玉鉴定的问题。现在古玉的赝品问题还是十分严重的,一件玉器如果年份好、工艺好、材质好就是价值连城的上品,如果仅工艺和材质好,也是价格不菲的。而高古玉的制假往往不会选用很好的材料,这样的赝品就算以再低的价格买进也是一种损失。
对于古玉的鉴定,首先要认知各个文化期的风格以及各文化期不同的工艺,再有就是“沁色玉包浆”。风格对、有沁色的玉未必就是一件真品,现在很多赝品往往是用原先就有沁色的玉块雕琢而成的。挑选时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沁色在工的上面就是真品。对沁色的认识是十分难的,古人与今人都有做假沁的,或用火烧,或用油炸,或用色染,不一而足。
另外要提醒的是,收购古玉时最好能请有经验的行家同往,假如能得到商家的信用保证,即使价格稍贵一点也值得。另外,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尽量买好的玉器,即年份可靠、玉质优良、工艺精致的玉器,这样的高古玉器有很好的潜在价值。
来源:博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