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负盛名--艺术气质不同俗流
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画家,周天黎(号一清轩主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享誉中外画坛,在当时就有近五十家中外报刊和电视台介绍过周天黎的画作和发表过对她作品的评论?被称为"书画家中的奇才"(1986年《中报月刊》文章标题。)1986年,《周天黎画辑》以多国文字作世界性发行。1987年,中国知识界泰斗级人物千家驹先生就欣然挥笔题词:"坠石崩云抒笔意,藏锋舞剑立画风--赠画坛女杰周天黎"。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生前抱病为周天黎画集题写了书名,并赞扬"周天黎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是可以预见的"。1987年6月,《文艺报》发表文章指出:"她自辟蹊径,从而使作品不论在表现技法还是作品题意上,都形成了极为鲜明的个性,我们期待她不断进取,有更多的书画佳作问世,为当代中国画坛增添光彩"。《人民日报》也刊发文章,认为周天黎对中国画和西洋画都有较深厚的造诣,作品构图和设色都大胆险奇,笔墨意趣不凡,一洗浮华而无匠气。周天黎的艺术成就也得到了画坛耆宿们的肯定,一时间,她的十多幅佳作被大陆、香港等地的重要刊物作封面、封底全版刊登,中外媒体好评如潮,声名大噪。《台港文学》在刊登她作品的介绍文章中称"女画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倾泻出电光火石般的激情,凝聚着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并显露出非凡的艺术灵性与不同俗流的气质。"1988年,周天黎被浙江画院聘为首批"特聘画师",院长陆俨少亲自向她颁发了聘书,使她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年轻的拥有"画师"头衔的画家。已故中国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生前也和周天黎开怀畅论艺术、人生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情怀,两人对谈的长篇文章1988年4月在香港《明报月刊》发表后,曾轰动国际社会,名震京华。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周天黎顶住政治压力,支持开放、进步,反对保守、落后。她凭着自己艺术家的良心和真知灼见,公开批评极"左"思潮和苏联斯大林时期文艺理论的影响,呼吁中国美术界在继承传统民族艺术的同时,应以积极的态度和开放的思维去面对西方美术思潮的冲击。香港《镜报》月刊1987年5月号的评论文章中写道:"她的作品之所以深刻、内涵、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艺震画坛,饮誉海内外,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她从不孤立地看待形式与技巧的问题,而十分重视对象的精神特质,结合自己对生活中多种事物的观察、揣摩,真正地写我爱、我憎、我情、我思。她不但十分讨厌某些陈旧油滑的国画,而且自己也不计荣辱毁誉,不为文网所羁縻,更没有用谎言来粉饰生活。"《世界博览》杂志更在文章中赞扬周天黎是一位"蜚声画坛、名扬国际的艺术的狂热追求者",英国《丝语》杂志和韩国《中央美术季刊》直言她是"当代中国画坛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九十年代之后,这位女画家毅然远离名利的诱惑和困扰,闭门谢客,潜心于艺术磨砺。作为周天黎的老朋友,在十多年的岁月风霜中,我既惊佩周天黎女士对艺术的执着探求,又深为她顽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忘我的创作一度严重损害了她的身体健康,病魔的残酷折磨,曾把她逼入十分痛苦的困境,但在她炽热燃烧的艺术激情的驱动下,又得到家人和艺术知音们的理解和支持,她仍坚持泼墨挥毫、山野写生、钻研艺术理论,终于艺事大进,现在不但奇迹般地赢回了健康的身体,绘画创作上更有了中年之后的又一次艺术喷发。
回顾周天黎大半生的艺术创作之路,对这样一位天才型的、成名很早又历尽人生磨难的艺术家,我觉得有责任把她执着的艺术探索、艺术思考,以及艺术创作生涯中种种可贵的求真、求变、求美的人格情操以及她的美学追求、美学理想和艺术成就,作一番回顾追溯,在留下更多的艺术史料给后人和历史去研究品评的同时,也让关心她的朋友和读者一窥周天黎画作的绘画语言、美学形式、审美结构和画作背后那些丰富的内涵和底蕴,使人们比较真实地了解周天黎厚重的艺术世界。
悲悯情怀--艺术的人文底蕴
周天黎从小是在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氛围中长大,接受的也是传统的艺术教育,教授她绘画、书法的老师都是海上名家。因此,她从年轻时候起,就对徐渭(青藤)、扬州八怪、吴昌硕等前辈大师的作品有浓厚兴趣,画风和技法深受他们的影响。这方面可以在她最早期作品中看得出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周天黎留学英国深造,先后在曼彻斯特、伦敦研修欧洲各画派的作品,并与当地艺术家交流中国传统画艺。周天黎少年时就在西洋绘画方面打下了坚实了基础,从石膏写生到人像,画了数以千计的素描、油画。她善于把西洋画中的光、色、影等造型艺术手段大胆地融汇到中国传统绘画中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因此,从英国到香港定居后,周天黎的作品就刮起了一阵猛烈的旋风,各家报刊竞相发表她的作品、刊登评介她艺术成就的文章,她的许多作品被重金收藏。
应该说,当时引起轰动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除了深厚的笔墨功夫外,是周天黎画作中的思想内涵。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画坛横空出世的几幅力作,之所以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共鸣,不但震惊海内外美术界,而且在知识界、政经界引起广泛关注,是她的作品构思奇崛,立意新颖,尺幅之中澎湃着"丹青苍龙舞,翰墨虎豹吟"的凛然浩气。《顽石为邻》、《昂然天地间》、《肉食者》、《春光遮不住》、《不平》、《邪之敌》、《风卷残荷听涛声》、《生》……只要一看笔墨恣肆的画面和毫不掩饰的题目,就能了解画家的确是象1986年9月香港《明报》【名人专访】文章中所论述她的那样:"她象一位才华横溢、落笔纵横的诗人,用自己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人世间的丑恶和不平。"
然而,周天黎并不是在浅露地图解某一个主题,某一种思想。周天黎的作品有丰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严谨,大气,笔走龙蛇,犹如其艺术灵魂在焚身的火焰中作浩荡的狂风之舞,对这,我归纳为是出自她的一种人文底蕴,即是对千百万人民大众的悲悯情怀。
这种悲悯情怀,是周天黎特定的人生道路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忧患的年代和她坎坷的艺术生涯形成了她爱憎分明、悲天悯人的思想、性格、感情和艺术情操。这种十分可贵的品行修养加上她的旷世才情,决定了周天黎生命与艺术的精神家园。
她出身于上海一个企业家的家庭,在极"左"政治思潮泛滥的中国大陆,她必然从小受到冷遇、岐视甚至迫害。早在"三反、五反"运动中,作为1949年坚持把工厂留在大陆的爱国民族资本家的父亲就受到冲击,幸劳创办的玻璃厂和百货大楼房产被充公。在"文化大革命"中,老父又和"走资派"一起被"造反派"毒打斗争,因经不住折磨,被逼喝"滴滴畏"农药自杀,幸亏被人发现,保持半条残命。她还亲眼目睹了自己尊敬的艺术名师也一个个被关进"牛棚",嗜画如命的她只得拿着画作到"牛棚"向老师去求教。生活中更处处遭势利之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在灾难性的岁月里,她全家还曾流离失所。在这种苦难逆境中成长的周天黎,自小养成一种同情弱小、蔑视霸道的倔强性格。她虽然是一个女孩子,外表秀丽、文静,但却有一种男子汉的古道热肠,耿直、坚毅。因此,无论是内心情感,还是书画风格,处处流露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豪侠之气。画作也是画家人格的外化,没有风骨的人很难创作出有风骨的作品。周天黎写过两幅书法作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简朴生活,高远思想",从这,可以看出她那种平视王侯、不慕荣华,以人格的独立、生命的自由作为人生基准的艺术家气质。
曾刊登在日本最大报纸《读卖新闻》上并引起国际画坛关注的佳作《不平》,是周天黎早期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幅,一只啄木鸟正在默默地埋首啄食树上的害虫,却没提防半空中一头秃鹰向它扑来,正伸出了铁钩般的利爪。简洁的构思,天马腾空般的用笔,戏剧性的画面,强烈的对比,使人回肠荡气,女画家挥笔掀动的道德力量如排空巨浪,扑面而来,把人文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周天黎那种痛恨奸宄邪恶,同情善良忠诚的愤愤情感渲泄无遗。
在传统的中国画作品里,雄鹰往往代表着健与美,强劲,力量,雄鹰展翅,鹰击长空,高瞻远瞩等等。但在周天黎的画作里,对此进行了大胆的颠覆,鹰鹫是赤裸裸的代表暴力,是强权、欺侮弱小的象征。在《冲冠一怒》中,占据整个画面的只是一只大公鸡,红彤彤的鸡冠,飞翘的羽毛,寥寥几笔,就把画家内心深处的桀骜睥睨和郁积的块垒表达了出来。再加上作者题写的几句诗:"秃笔有情怒姿生,迎得霞光百物春",又把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期望和追求作了一个最好的注脚。香港《星岛日报》1988年9月在《著名书画家周天黎/中西画融汇一体》的文章中认为"周天黎的画充满着乐观主义和希望之光。鞭挞假、恶、丑的东西,赞美真、善、美的事物。读了她的画,能享受到艺术的美,又能净化自己的灵魂。"她在1990年为广东《作品》月刊第7期画的封面《晨光》,就被广大读者和评论家们公认为是"一幅充满美感力量的佳作"。 她在1990年至1991年间,为浙江《江南》杂志连续画的8期封面及为《东海》、《西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