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然之余,巨大的市场隐忧深藏其后。知名主持人王刚的一名“民间收藏九成以上是赝品”,让普通的藏家们如遭当头棒喝,藏家们才明白,原来收藏也有这么多的“陷阱”,众多赝品背后牵出的是一条造假的产业链,而这一链条则让赝品遍布从低端到高端市场的各个角落。
据了解,在各类投资陷阱面前“打眼”的投资者大有人在。本期开始,投资周刊继续关注股市、银行、基金、保险、黄金等市场的各类陷阱,拿着“放大镜”看投资,力图给读者一些有益的启示。
“假作真时”资深玩家也“走眼”
直到前几天,深圳的谭小姐才算松了一口气。由于有着邮票收藏的爱好,去年11月,她在华强北某大型收藏公司先后买了价值2万多元的邮票,里面有她喜欢的荷花、奔马等小型张。捧着喜爱的邮票,她如获珍宝。
今年1月,当几个朋友到她家做客时,她蛮为自豪地把多年收藏的邮票拿出来“炫耀”。其中一个级别颇高的“玩家”细细地看了那些邮票,十分严肃地告诉她这批邮票并不是原胶,而是处理后的假原胶,“邮票一经处理顶多值回原价20%至30%”。
谭小姐听后大吃一惊,经过送至行家手里再三鉴定后才知道自己买到了一批高仿品。和商家多次的协商,但他们一味地推拖。直到前些日子,通过工商部门的调解,收藏公司才将她的2万多元如数退还。
“吃一堑长一智”,谭小姐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由于喜欢邮票,她玩这一行已颇有些年头,但仍算是碰到个“坎儿”,“以后碰到喜欢的还是会去买,只是可能会在买之前带专业的藏家鉴定后再出手”。
事实上,像谭小姐碰到的情况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许许多多的玩家在以假乱真的赝品面前,如痴如醉,往往陷入了“陷阱”仍不能自拔。目前市场上拍卖和交易的文物总量赝品多于真品,而绝大多数初级入门者在天桥、黑市和路边摊买文物,赝品率就更高了,不少人以为祖传的、旧的东西就值钱,也是一种误解。
在3月10日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的鉴宝大会上,一名姓黄的老伯便成为赝品的受害者。鉴宝大会一开始,他便早早地将包装在锦盒里的瓷碗拿出,请省文物鉴定站专家进行鉴定,然而,陶瓷专家许建林一个个看后无奈地摇头:“赝品,全是赝品!”据黄老伯介绍,他的收藏史已经达到20多年,家中几百件陶瓷品花费了他数十万元的积蓄。除他之外,其余许多藏家也有类似遭遇。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程家焕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著名主持人王刚的话“民间收藏九成以上是赝品”,这样的言论可能暂时无数据支撑,但七成以上是赝品却不假,“大多数藏家都交过学费,甚至包括收藏家协会的资深专家也不例外”。目前对于真正碰到喜欢的藏品,“只能先把它当假的买下来,不能当真的买,否则有90%以上会吃亏”。
赝品市场:从生产、伪证到流通渐成产业链
不容置疑,当藏家们发现时,赝品都已经处于流通的市场之间,但其源头却是不折不扣的生产环节。据了解,目前赝品市场渐成气候,从生产、伪证到流通环节,无一不存在巨大的灰色链条。
在文物大省河南,许多村庄俨然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仿古村,许多唐三彩在这里复制出品并流通到市场。业内人士透露,唐三彩做旧的基本工序是将烧制好的陶器埋在古墓的土中一个月以上,以除去陶器的色泽和亮光,之后进行腐蚀处理,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当地一个颇为流行的故事是,有一外地客商在当地采购了一批高仿唐三彩乘飞机离开,在海关检查时竟然当成了文物遭到扣留。有关部门鉴定后居然称之为3000年前的陶器,事实上,唐三彩的历史仅为1300年左右。
一些古玉赝品的制作也远远超出藏家们的想象。据玉石专家钱振峰介绍,古玉制作赝品主要有伪造血沁法、伪造牛毛纹法、伪造鸡骨白法等手段。比如伪造血沁,一般将仿制的玉放在火中烧成红色,再将活犬或刚死的犬腹部开一个深口,趁玉器正热时放入犬腹中,然后将犬埋在地下,几年后取出,形成的红斑血沁和真的几乎一样。
当赝品生产环节开始批量生产,它们便向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供应着这些“货源”。根据记者调查,景德镇的高仿瓷器便在悄然进入国内各个城市,在广州市内一些街道,不时可以看到一些打着“运输不便,低价甩卖”的新瓷店开张,店内陈列着一些瓷瓶、瓷画、茶具等器具。陈列的瓷器价格并不算太贵,茶具的价格在一两百元之间,一些大瓷瓶则达几千元。一位稍懂行的消费者表示,这些一眼就能看出来是粗制滥造的瓷器,“根本谈不上收藏的层次”。
业内人士表示,赝品生产出来以后,往往来需要寻找一个“合法的身份”。部分鉴定专家为了图谋利益,进一步伪证赝品的合法性,这导致藏品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而今年的央视“3·15”也对一些所谓的鉴定专家与鉴定程序进行曝光,“鉴定证书给钱就办,假文物骗你没商量”。据介绍,一般给予鉴定专家数千到几万不等的数额,就能开据了不同朝代的文物证明,而对于是否为真品他们一概不闻不问。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这些所谓的专家,迷失了自我,良知被金钱所玷污,有的根本不懂,而随便乱开证书;有的懂一些文物知识,却失却操守,把假的说成真的,真的说成假的,只为了证书方面的牟利。
从生产的高仿造假,到鉴定专家的“准入合格”,赝品市场就这样一步步有惊无险地走进流通环节,从而获得真品的价格进行交易,并蒙蔽了无数的收藏玩家。
来源 :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