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社会最近成了一个高频词。是啊,假如一个社会能以较快的速度创造财富,同时又能以较低的速度消耗资源,无疑这就是一个高效社会,一个能够自觉地造福子孙后代的社会,非常美妙。于是,大到重点工程,小到一场晚会,都在考虑节约。也有人提出,民间收藏活动,也应当厉行节约。
收藏怎么讲节约呢?对于很想买却又并不十分需要的藏品就不买了?或者两件类似的藏品就买便宜一点的?收藏不是这么玩儿的。收藏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需求的表现,它的取舍标准不同于午餐的时候要4个菜还是5个菜,而是在于你的精神需求量有多大、质有多高?
从量上说,胃口的需求没有多大弹性,精神需求就不好说了,比如音乐爱好者,有人一年听一两场音乐会就很满足,有人恨不得天天听,越听越上瘾,如果一年只让他听一两次,那就是对他的折磨。社会发达还是落后,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这个社会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收藏者在藏品的量上不好讲节约。
再说藏品的质。我们说艺术无价,史料无价,它们绝大多数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面对一件藏品,你出多少价钱,自然包括了对它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认可程度。藏界有句话:只有买错的时候,没有买贵的时候——只要你对藏品的价值认知是准确的,价格也自然是准确的。设想一下,一位收藏者如果只拣最便宜的藏品买,他收到的很可能只是垃圾。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收藏活动本身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社会资源的积累,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重要节约。收藏是一种保存、整理、研究活动,它不像一顿午餐,没有吃完的菜倒掉了,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消耗。一本旧期刊,收藏家发现了常人没有发现的史料价值,花几十元、几百元把它认真收藏起来,和让这本杂志回炉化成纸浆相比,这是多么可贵的节约。提倡节约,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存款上的节约,而是让各种社会资源发挥更大、更久的效能。文化的东西有时真不能用钱来衡量。乾隆皇帝修了颐和园,扩建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耗空了国库,在当时看来是不是有些铺张呢?可他却给今人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园林庙宇如果修得简单些,甚至不修,在当时可能是一种节约,在今天看来就是天大的遗憾。何况乾隆皇帝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今天的收藏者用的是自己的钱。
收藏要不要讲节约?要,关键在于正确判断藏品的价值。一件价值不高的收藏品,你把它看得很高,出了大价钱买下,这是你个人资源的浪费。几枚普普通通的邮票,非要加上一个带着真金白银的册子,或者用一些名人签字、限量发行的手段增加一些没有文化的“文化附加值”,卖高价牟暴利,这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还有,你懂得藏品的价钱,但是买回来后却不能深入发掘它的文化历史内涵,只是深藏不露,不能写文章、办展览、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也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在这些问题上,倒真要讲讲节约了。不过说到让藏品发挥更大价值的问题,民间收藏有责任,国家收藏也是责无旁贷。
来源:收藏拍卖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