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报告也提出了天价成交背后的隐患和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危机:“盲目投机行为容易导致金融及投资领域中的‘博傻’现象传染和蔓延到艺术品交易领域中。”市场人士认为,艺术品快速上涨正是艺术品经纪制度成熟的时机,但施行困难重重。
文/图/表 记者林琳
买手:抱怨投资者经常过河拆桥
“去年光是帮买家买货,我就赚了接近20万元”,邝根明视此为理所当然,他表示,香港市场上一早就已经存在艺术品经纪人的角色,他们通常先是收藏者,在多次的被委托交易后开始转变为“职业买手”,甚至受外国买家委托在中国内地买货。这些专业买家少依托企业或持牌经营,以独立行家的身份游走于市场。
邝根明介绍,香港的不少大画廊机构同时也是买手,他们背后至少都有一两个大客户作为其支撑。但是广州市场中,更多的还是独立的买手。
更多买手满怀怨气
然而,这种皆大欢喜的情况少之又少,更多买手只有满怀怨气。“说好听点是中介,其实就是掮客”,胡先生从收藏者转变为“掮客”已经有三四年,提起自己作为艺术品经纪的经历不由自嘲起来:“我们经常被‘过河拆桥’,一些投资人具体向你咨询某件东西的价值和市场价格后,不但不会给一定的报酬,而且可能就从此消失了。你只不过是被他咨询的多个行家里的一个,他对你完全没有你以为的信任。”
买家多不愿多付成本
更多买手认为自我认可的专业程度很难获得买家认可,很多买家对于自己要多付出的5%~10%的成本并不乐意。
事实上,无论是鉴定还是现场的竞买,都对买家具有专业要求。
“他们行外人根本不懂,加多少价、举牌节奏、竞拍位置都有讲究,同一件东西在同一个场上,买手可能可以少给50万元。” 一名行家愤愤不平地表示。
买家:
经常被买手设局上当
对于买家来说,无法全盘信任艺术品买手也是事出有因。市场人士透露,不少艺术品买手设各种“局”来引买家入瓮。
主要的方式有几种,一是引荐投资者买自己或朋友想要抛售的假货;二是与不规范的小拍卖行串通,以低价私下买断一件艺术品后,帮投资者以高价竞拍到,这些买手不但可以赚到中介费,还可以“吃差价”。层出不穷的陷阱令投资者杯弓蛇影。
艺术品买手是否承担风险也值得商榷,投资者们通常认为,艺术品的真假风险不应该由自己单方面承担,但是事实上,并没有任何法律条款去制约买手。
经纪人制度未有成熟条件
“成功的例子是凤毛麟角,基本上都是最后不欢而散”,市场行家陈俊明认为,这种情况多数是双方的责任,最终无论是买家还是买手的利益都没有任何保护。尽管如此,市场人士透露,在市场上投入几亿元的买家中,至少有一两个都是通过买手成功买货的,这又令市场对于经纪人制度的建立仍存有希望。
有资格的买手不多
有市场人士认为:“如果有艺术品中介协会就好了。”然而,陈俊明认为建立这样的协会于事无补,何况作为特殊的商品,连法律也难以对艺术品交易进行界定,“虽然目前是实施时机,但买手和买家的素质不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不贪图小利益,经纪人制度还是难以成熟。”
“市场上有资格做专业买手的并不多”,市场人士认为,要实施经纪制度,首先是经纪人需要有专业鉴赏资质,二是要有好的品德和责任心;而买家必须先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并选择自己关注的领域或艺术家,才能具有辨认专家的眼光,避免盲目相信“全能专家”。
如果能建立在信任的道德机制上,才可能令艺术品经纪制度全面开花。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