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2日 17:12:38
点击率:2471
扇子的演变
中国何时开始制作、使用扇子,许多学者认为起源于尧舜时代。但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最早的扇子图像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的奴隶手执长柄扇;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篾丝编木制长柄扇。这类长柄扇最初用于遮阳,扇风和驱蚊蝇,也象征着主人的权威,后来又成为仪仗的一部分。
具有实用功能的羽扇出现于周朝,魏晋南北朝时“(上鹿下主)尾扇”、“比翼扇”相继出现。随着丝绢纺织技术的发展,绢宫扇开始流行。绢宫扇又称团扇,泛指由绢、纨一类丝织品制成的圆形或“方不应矩、圆不应规”的各种形状的扇子,所以又叫绢扇、纨扇。由较长的柄和扇面两部分组成,不可拢合,并有别于用蒲、竹、羽等材料制作的圆形扇子。团扇在我国古代非常流行、经久不衰。
中国古代的扇子,先后用羽毛、竹篾、绢、丝等制作扇面,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又用纸糊制扇面,并不断演变创新,展示着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纸糊扇面,运用最广泛的是纸折扇。折扇又叫折叠扇、聚头扇,在我国的出现比较迟。对折扇的起源,学术界争论不休。但不管如何,我国自宋代起已大量制作折扇。由于折扇使用方便而深受人们喜爱,而且花式品种层出不穷,成为中国扇子的主流。
扇子收藏主要是扇面书画
中国扇子种类繁多,但真正被收藏家钟爱的却只有团扇和折扇。团扇的收藏不以成扇的形式出现,因扇柄、扇框多已不存。而扇面经各种形式的装裱后得以传世。所以团扇的收藏实际上是团扇书画的收藏。而折扇既有各种形式装裱后的扇面书画,更有大量不同形制的成扇传世。折扇自问世以来便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书画折扇在宋代开始流行,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折扇书画因扇面上宽下窄,小中见大咫尺千里反映丰富的大千世界,殊难布局,折痕凹凸挥洒不易,行气构图均需匠心,以至许多书画家不愿在扇面上创作。目前年代久远的扇面书画,已可望不可即。宋元的团扇、明代的折扇,无论书画家名头大小都是非常珍贵的;清代的折扇只要品相完好,书画精到,可不计名头入藏。由于书画扇面需具有一定的功力,所以收藏现代扇面书画,除注意名头的大小,要特别注意作品的艺术水准。小名头画家的作品,只要书画精到,也可入藏。
折扇书画,除了书画鉴赏,扇面、扇股本身也是鉴赏的对象。扇面的形状尺寸决定了书画空间的形式,而制作的材料、加工的方式又影响了笔墨的表现,厂家的生产工艺又使扇面表现出浓郁的年代气息和时尚印记,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书画鉴定的佐证。
扇面的纸料以细腻棉韧的宣纸为面,牢固软熟的皮纸为衬,光滑细薄的连史纸为芯。除素面外,有的经过染色,加工等工序,制成各式各样的扇面。其中金笺扇面最具特色,有洒金、泥金、浑金、屑金、雨金、片金等等。金笺扇面以其富丽典雅而备受书画家和收藏家的喜爱。目前新制的泥金扇面,每张数百元,长期供不应求。
扇骨、扇套,也可收藏
折扇扇股(又叫扇骨)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档数、形制、材料、装饰、雕刻变化多端,形成不同的品种。扇骨的雕刻历史悠久,从明代到现代名家辈出,已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扇骨一般用竹、木制作,少见的也有象牙、兽骨、牛角等。竹制的扇骨除常见的玉竹、白竹,还有棕竹、湘妃竹、佛肚竹等名贵品种。木制的有紫檀、白檀(檀香)、黄杨、桃丝、鸡翅、楠木等。扇骨的收藏,一看雕工,如雕工精细,又出自名家之手,当为珍品。二看材料,最贵重的当属象牙、紫檀,黄杨、桃丝、鸡翅木、佛肚竹等也是一流材料。三看规格,扇股以大为贵,大股较窄的扇骨价格要低于大股较宽的“阔板”。四看款式,罕见的花式、双面贴,镶嵌式的扇骨价值要高于朴素无华的扇骨。五看年代,旧骨高于新骨,年代越久远价值越高。六看品相,无伤、无裂、无磨损、无经拆拼修理、品相完好的扇骨,其价值要高于同类品相差者好几倍。
扇套是折扇收藏的配套扇具之一。扇套从少数民族的腰带演变而来,在清代广为流行,但并非系在腰上,而是作为名贵折扇的包装。扇套的面料多为绸缎,上面绣有花鸟、如意、福禄寿、暗八仙等图案,套口系有穿着木珠或玻璃珠、玛瑙等装饰物的丝带。
随着电风扇、空调的普及,扇子纳凉祛暑的作用相对减少,但扇子的身价未受到影响,因为扇子的艺术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实用价值。
来源:《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