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书法创作主体,大多出生于清道光、咸丰之际,深受赵之谦书法思想的启发,继续在碑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其中,以吴昌硕、沈曾植和康有为三人最为典型,他们的作品无不洋溢着雄健阳刚、质朴厚重的金石气息。以三家为核心,凝聚了诸如张謇、曾熙、李瑞清、章炳麟、梁启超、陈师曾、谭延闿等众多书家,在清末民初的书坛形成了一个层次丰富、求同存异的书法生态系统,并向域外和后世辐射,影响力巨大。
康有为 黄庚《书山阴驿》诗轴 纸本 行书 纵177.4cm 横47.1cm
说明: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世称“南海先生”。他不仅在理论上张扬阐发碑学思想,还在创作实践上身体力行,是成就卓然的碑派书法大家。
康有为
康有为首次提出“碑学”含义,康有为所倡导的“碑学”主要指南北朝碑版中的正体楷书,曾为学习书法临摹汉魏六朝、唐、宋碑帖数百种。康有为认为刻帖辗转翻刻,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不如北碑来的真切,当时六朝碑刻拓片价格便宜、赝品少,更字迹清晰。康有为在其书法专著《广艺舟双揖·本汉》中亦大加褒扬汉碑书刻伟丽奇瑰、意态奇变、体质古朴,并总结归纳了汉碑刻的风格特征,曰:“骇爽,瑰岩,高浑,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此外,女儿康同环回忆,康有为平均每月只用三几个钟头之力,收入大洋一千元,以此维持全家60余口的生计,当时高级经理一个月工资不到100元,可见买字收入不菲。
沈曾植 临右军《都下帖》轴 纸本 草书 纵128.8cm 横31.2cm
释文:得都下九日书。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蔡公遂委笃,又加廗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得仁祖廿六日问。
说明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盦,晚号寐叟,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等。精书法,负有盛名,主张古今融合,南北相济。
沈曾植
康有为常以“圣人”自居,但对沈曾植却十分恭敬,对其学问也十分推崇,但沈曾植与康有为的关系则是若即若离,源自两人政治、学术思想上的差异。沈曾植是清朝的遗老,于1910年8月在安徽卸任后来到上海,书法思想及风格成熟也在这一时期。沈曾植最早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物考古发现成果:汉晋木简与敦煌写经应用到书法中。他是怎么获得最新资料的呢?沈曾植通过学术交流认识了罗振玉,罗振玉经常把自己的近期研究书信递给他,其中《流沙坠简》促成其书风的大变,书法中章草特征越来越明显。沈曾植也认识吴昌硕,但看不起吴昌硕,因为在沈曾植眼中吴昌硕属于“文苑”和他“儒林”不在一个级别里,这是传统文人的迂腐。
吴昌硕 “嘉行、夕阳”十言联 纸本 篆书 纵159.9cm 横24cm
释文:嘉行清修,望古人如不及;夕阳微雨,驾小舟以出游。
说明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等。他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此联集自《石鼓文》,赠沈石友先生。
吴昌硕
李瑞清 节临《郑文公下碑》轴 纸本 楷书 纵175.8cm 横45.3cm
说明:李瑞清(1867-1920),江西临川人。名文洁,字仲麟,改字阿梅,号梅痴、梅庵,晚号清道人。其书各体兼善,融碑化帖。行草得黄庭坚真髓,笔势挺拔开张;楷书出于晋唐,后致力于北魏真书、六朝碑刻;大篆取法商周金文,尤得力于《散氏盘》。
民国中晚期(1927-1949):清末碑学大师去世,新生代书家身兼多职,书坛呈现碑帖交融的多元化格局
于右任 陶渊明《饮酒·其五》轴 纸本 草书 纵121cm 横38cm
说明:于右任(1879-1964),祖籍陕西泾阳,生于三原。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他是同盟会成员,后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教育家。1932年,他在上海创立标准草书社,并编制、刊行《标准草书千字文》,影响深远。
于右任
于右任被誉为“千古草圣”,他的书法在北碑刻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可谓融碑帖于一炉。每日临摹书帖,但他只将书法当作是一种运动、一种乐趣,而不去考虑书法以外的一些东西,一生清贫,只在经济最困难时才卖过几个月的字。有趣的是,身为民国元老的于右任,1948年竞选副总统,由于没钱只能靠写“为万世开太平”、赠照片“拉票”。对手李宗仁、程潜等人为拉选票,又是请客又是送红包。临近选举,于右任请了几桌客,席间道出了真情:“我家中没有一个钱,所以没有办法和各位欢叙一次,今天的东道,实际上是老友冯自由等二十位筹集,我只借酒敬客而已。”不用说他落选了。他的一位同乡代表说得十分中肯、有趣:“纸弹是敌不过银弹的。”
沈尹默 米芾《画史》三则 轴 纸本 行书 纵105.3cm 横39.5cm
说明: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今湖州市吴兴区)人,生于陕西。原名君默,一作君墨,字寔、中,后更名尹默,乃废其字,号东阳仲子、秋明等。他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后又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
沈尹默
王褆 “时有、徐观”七言联 纸本 篆书 纵132.8cm 横26.7cm 1946年
建国以后(1949-1979):民国中后期书法的延续 并开始新文化的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书法,仍是民国中后期书法的延续,既有的名家也基本上是从民国时代成长起来的,如黄宾虹、章士钊、叶恭绰、沈尹默、胡小石、郭沫若等,他们留在了大陆,并开始新文化的建设,使当时的书画领域仍有不失辉煌的实力。新中国书法的发展,也逐渐显现出地域分异的特色。如上海的沈尹默、白蕉、王福庵等,杭州的马一浮、张宗祥、黄宾虹等,江苏的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适、萧娴等,当然还有其他各省的书法名家,他们继承传统,或重碑,或重帖,或碑帖交融,结合自我性情和学养境界,立意创新,为中国书法在新时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散之 自作《太湖东山纪游》诗轴 纸本 草书 纵113cm 横34.2cm 1977年
沙孟海 叶剑英《远望》轴 纸本 行草 纵137.5cm 横69cm
释文: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飘渺没遥空。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
说明:沙孟海(1900-1992),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原名文瀚,后改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书由《圣教序》入,自习《峄山碑》。青年时醉心北碑,继而悉心临摹历代碑帖,诸体兼擅。尤擅行草,善用北碑方笔,以侧锋取势,形成雄浑恣肆的书风。
总之,中国近现代书法延续了晚清的碑学书风,传承了帖学风范,碑帖交融,开拓创新;近现代考古的活跃,促成了甲骨文、西汉简牍、敦煌写经的出土“民间书法”元素,增加了近现代书法的多样性;而清王朝王权的覆灭,人们有机会看到故宫院藏历代书法真迹,再加上照相技术引入使得这些书法资料的普及迅速。这让近现代书法在清代基础上取得了长足发展,大家辈出,精品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