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讲究“货卖与识家”培养是一场全民工程 -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信息
分享到:

收藏讲究“货卖与识家”培养是一场全民工程

2012年06月12日 17:12:38               点击率:2432
日前,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嘉德在线和新浪网联合主办的“网络寻宝”活动书画部分完成,文化部文化市场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的两位著名鉴定专家米景扬先生和王鸿勋先生,为300件入围藏品进行了现场鉴定。7月9日,经过专家鉴定的200件作品在嘉德在线7月月度拍卖会上拍,为期一周。
  消息发布后,有网友跟帖评论:“不咋地。”“这也算宝?”对此,有人回应说:“难道非要齐白石、张大千才算宝吗?民间收藏有这些就不错了。”而上方不远处,正是新闻报道中“王鸿勋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反复强调,做市场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对艺术品自身文化内涵的关注”的字样。
  无独有偶,现场鉴定当天,嘉德在线总裁陆昂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寻宝鉴定印象,有网友留言称,自己辗转托人带去鉴定的藏品虽被定为真品,却从专家处得了句“真品和仿品的价值没多大差别”,认为经济上不划算。
网络寻宝,寻出“宝物”的价值却遭到了大众质疑,或嫌名气不够,或嫌价格太低。那么,艺术品收藏,究竟何为宝?为此,记者专程采访到了鉴定专家之一的王鸿勋先生。
 
收藏讲究“货卖与识家”
 
  得知网友们的反馈,王鸿勋一笑:“艺术品收藏,自古以来讲究的就是‘货卖与识家’。卖艺术品的人懂不懂?买的人懂不懂?收藏或者被收藏艺术品的人懂不懂?懂的人能读出艺术品背后的价值,会觉得物有所值;不懂的人,可能不但对艺术品自身价值没有认知,也耽误了艺术品背后的价值体现。”
  价值认知不足,不仅仅是艺术品市场的问题。王鸿勋表示,这是当前整个文化市场普遍存在的最大缺失。在鉴宝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就曾特别强调,宣传艺术品,不仅仅是它曾转了几道手、价格翻了多少番,而应着重研究关注艺术品在人文、历史以及当代文化生活艺术传承中的作用,这对于市场的培育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完善有百利而无一害。艺术品市场并不是用来发家致富的,只有能从文化、艺术、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品,也才能欣赏并获取它们的真正价值。
  记者从市场上了解到,业内人士对于社会舆论将艺术品货币化的倾向感到很无奈:“这种观念导致的交易行为,都够不上‘投资’,而只能算是‘投机’,从传统古玩行来说,我们更愿意自己卖得明白,别人买得也明白。现在很多人来买东西,直接就问明天能否升值,这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艺术品交易文化。”
对于网友给自己的留言,陆昂在回复中写道:“我们虽然无力改变市场供求,但我们努力想做的是让更多的人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化、艺术、历史的价值,不要只是追逐名头,追逐价格。”她告诉记者,艺术品的价值判断,是非常个性化的。这其中当然会有公理性的部分,比如什么样的油画是好画,什么样的瓷器算工艺到位。但公理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每件作品的特殊性,比如某题材对收藏者有特殊的情感意义。而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问题在于,很多作品的价格被市场操作给货币化了,货币化才会带来标准化,从而让人看不清价格与价值的关联。
 
收藏家不等于仓库管理员
 
  西方一直都有“收藏是一种社交话题”的说法,王鸿勋也认为,艺术品收藏代表了一种层次,如果自己内在达不到那个层次,就无法参与其中,找不到共同语境,无法与那个层次的人对话。“你是你的修养的总和,是你读的书的总和。”他说。
  据悉,从前人们总爱提艺术品市场有“三力”,即财力、眼力、魄力。“现在主要是财力了。”王鸿勋感慨,“眼力是可以拿钱换的。所以到目前为止,中国还做不到‘货卖与识家’。”
  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兴起,业内人士中普遍流传起一种苦闷:有财力的没眼力,有眼力的没财力,真正的“识家”买不起。因此,一部分“识家”,特别是有眼力的年轻人,开始试图与资本结合,共同介入艺术品收藏。但据记者了解的情况,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财力与眼力不可能完全分割,许多人虽藏品无数,却并不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
  “收藏家不是拥有名家作品多少的等级称谓,那样你充其量不过是个文化艺术品的仓库管理员。”王鸿勋道出了自己对收藏家的理解,“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应该对艺术有自己的价值观,对艺术品和收藏行为本身都有自己的认知,而不仅仅是买进卖出这么简单。”
  在他看来,收藏家首先要具备的是责任感。“《中庸》里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传承,一直是被中华民族所看重的事情,视之为大德,推崇至今。这种对传统文化要继承发展的认识,不是外在的口号,而是内在的责任感。我有财力,这是民族的东西,现在不留下,将来就可能看不到,这是收藏家应有的社会责任。”他表示,同样是用钱买艺术品,以民族责任感为立足点,还是以自己的私利为出发点,性质截然不同。
  说起大藏家的民族责任感,不能不提张伯驹。藏界对“民国四公子”的说法素来不一,但清末大官僚张镇芳之子张伯驹位列其中却是无疑。对于今天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张伯驹是一个神话:在富贵时,他倾家荡产买下了众多国宝书画,在困顿时,又分文不取地将它们全部捐给了国家。其中最著名的西晋陆机《平复帖》和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前者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名人墨迹,被奉为“天下第一墨宝”,后者是国内流传至今最早的一幅画作,被奉为“天下第一名画”。
  “穷得连吃小笼包子都吃不上了,但是他把无价之宝的藏画捐给了国家。”提起张伯驹,王鸿勋语气中充满敬意,相比之下,他认为现在艺术品收藏市场最大的心态误区是占有欲。
 
  “捡漏”的真谛在于价值发现
 
  作为此次网络寻宝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嘉德在线总裁陆昂日前在接受一家杂志采访时称,所谓收藏大家,最重要的是要有发现的眼睛,有对藏品本身深刻的认识和喜爱,真正懂得藏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被表面的市场潮流和市场价格所左右。
  王鸿勋对此表示认同:“艺术品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现在大多数人就是看成交价,这是最直观、是最浅显的方式,但还有更深层次的,那就是一位艺术家及其作品在历史、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他认为,后者才是艺术品最根本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才是最终左右起拍价和成交价的依据。时下很多人忽略了这个根本的价值判断标准,既不知道,又不去研究,所以直接转而去看名头大小。
  事实上,在艺术品收藏界,业内人士间流传着一个基本规则:所谓识货,就是得“懂”。而“懂”的前提,是具备足够的文化修养,也就是对历史、艺术、文化发展的学识。
  此次评出的十大宝物中,有一件《金刚经》册页在鉴定现场曾经令王鸿勋眼前一亮。作者名叫载龄,是清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元老,此件作品是其为生母五十寿辰而作,二十五开,1000多字。“我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的字了。”王鸿勋回忆说,“而且从头一开到最后一开,字字工整,笔笔坚挺而富有弹性,说明这个人很静,对传统文化有一种敬畏之心。”
  他再次强调,艺术品本是静心之道。同样入选十大宝物的周经《山居图》,以明代沈周的山水画法,写高士放舟之意,构图简洁,画作裱绫处有周怀民、黄养辉、董寿平、许麟庐四人长题边跋,对其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价值做了评述。据了解,周经于清乾隆年间拔贡生,授训导,是典型的文人画家。王鸿勋告诉记者,其实真正传得下来的书画,主要是文人画。“像他们这种人都是一意孤行、软硬不吃的,将习练书画作为寄情养生之道,里头又处处透出对文化的敬畏。”
  另一件入选十大宝物的徐操《高士图》,则代表了浮躁中难得的静气。“现在北京画院正在展出徐操的作品,可以看看。他曾经画过很多刀马旦仕女图,当年主要是为了卖钱的,如果说那是生存的需要,这幅就可以算是静气的难得代表了。”他举例说,如果徐操传下来作品300件,一个藏家手上有120件,那么就拥有了最大的话语权。而如果这120件全是人们通常看到的仕女,只有这件是静气的高士图,那么从藏家的角度,这件的价值甚至超过了《西厢记》人物,因为它是那个特定时期,作者的静心之作,只有加上它,才算呈现出了这个艺术家的全貌。
  王鸿勋表示,挖掘作品价值,不是单一看名头,而是要了解当时的历史时期。比如解放以后的一系列运动,超英赶美、除四害、大跃进,艺术在当时是一个积极的参与元素,起了很大作用。“像陆俨少、李可染画过人民公社、大跃进,当时不光他们在画,大家都在画,而且有些人画得更好,因为那可能是人家的特长,不一定是陆俨少和李可染的长项。”他提醒说,诸如李斛、宗其香、江寒汀、钱瘦铁这些人,都是五六十年代非常活跃的艺术家。 他们都有作品传世,只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知,抑或还有待挖掘。
  “这才是‘捡漏儿’!”在王鸿勋眼中,“捡漏儿”的概念并非100块钱的东西用80块钱买到,而是某件作品或某个艺术家的历史价值别人没有看到,而你通过研究、挖掘,凭着扎扎实实的文化修养看到了,趁其价值尚未体现出来的时候,慧眼识珠,收入囊中。
  “挣钱应该挣个明白,赔钱也应该陪个明白。”他笑言今天的艺术品市场有点“情深深雨
名家专栏
诚聘英才 | 加盟代理 | 书画租赁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作品征集 | 交易声明 | 联系我们 | 访问量:56072164
版权所有 2012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浙ICP备05050093号-2 地点:杭州市长生路58号西湖国贸中心706室
电话:0571-87558039 87558040 传真:0571-87558037 E-mail:chym88@126.com 服务QQ:449363274 技术支持:博采网络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