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健康快乐
许多搞收藏的老年人,由于经常动脑筋,经常走乡串巷逛古玩市场,与藏友交流,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调节了无序的枯燥生活。国外医学临床证明,收藏对高血压、胃病、神经衰弱、精神烦躁等病症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已有20多个国家把收藏列入心理疗法的正式科目。
弘扬民族文化
收藏界有个通俗的比喻:“小学生记住10枚铜币,就记住了10个朝代”。一件古物就是一段历史,多一位民间收藏爱好者,就多了一位民族传统文化的欣赏和传播者。民间收藏让传统艺术品从过去的艺术殿堂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些古物就能“活”起来,使炎黄子孙潜移默化地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从而净化心灵空间,激发民族自豪感。
晚年投资理财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艺术品收藏投资成为金融证券、房地产之外的另一个热门。翻开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拍卖年鉴,发现这样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不少拍品反复露面,而且价格一次比一次高。比如一件粉彩山水如意万代琵琶尊,在1995年北京瀚海拍卖会上的成交价还是220万元。而7年之后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成交价已高达1100万元。这样的投资回报率,不得不让人惊叹!
现在除股票、房产、储蓄、保险等几个领域外,个人最能驾驭的理财方式恐怕就是收藏了。首都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交易额一年达到十几亿元人民币,成为一大支柱产业。
谨防市场重重陷阱
收藏给老百姓带来了收益和快乐。但一些人由于盲目行事以及对收藏知识的缺乏,加上文物造假者比比皆是,难免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精神上的打击。为此,文物鉴定专家提醒老年收藏爱好者,要注意几种常见的文物造假手段。
骗局一:编造“贱卖名家字画”谎言
前不久,一位周女士,提着一大捆齐白石的《红烛见鼠图》等五幅字画来到文物鉴定中心。经专家鉴定,花费120万元人民币购买的这五幅字画全是赝品!原来,周女士的父亲轻信了卖主的“故事”。卖主说,这些字画是朋友收藏数十年的宝贝。最近因老人患重病,不得不变卖,原来可以卖300多万元的名画,现在只卖120万元……周先生被打动,毫不犹豫地出资买下。
名家字画价值昂贵,骗子往往给那些普通字画戴上“名家大师作品”的光环,收藏者千万要小心。
骗局二:瓷器赝品“自残”冒充古董
许多收藏者认为,不完整的、有缺陷的瓷器就是真品。造假者往往抓住这个心理,故意把仿制的新瓷器打坏,冒充值钱的文物。这种造假行为,被行内戏称为“自残”,收藏者应特别注意。
几年前,钱大爷在古玩地摊发现一个瓶颈断了的玉壶春瓷瓶,这可是一件值钱的老古董啊!他与摊主讨价还价,当即以1200元买下,当宝贝一样收藏了几年。后来文物专家鉴定,结果证明这只是一件工艺赝品,仅值100多元钱。
古董仿品“自残”冒充文物的现象,花样翻新。比如一个清花瓷瓶,瓶口和瓶底都是老的,瓶身却是新烧制的;还有的把老瓷瓶碎片粘嵌在仿制品上烧制,半真半假,很难辨认。
银发收藏热方兴未艾,对于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大有裨益,应充分发挥政府文物管理部门和收藏协会以及老年大学的作用,对民间收藏者在专业上进行正确引导,培养正确的收藏理念和良好的法治意识。
来源:美术报